中國清代繪畫理論著作。石濤著。此書另一版本名《畫譜》,據石濤手寫本刻印,前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胡琪序。兩本字句略有不同,後者較簡。

  全書分18章,依次為:一畫章、瞭法章、變法章、尊受章、筆墨章、運腕章、縕章、山川章、皴法章、境界章、蹊徑章、林木章、海濤章、四時章、遠塵章、脫俗章、兼字章、資任章。前4章,圍繞“一畫”論,就畫法原理發揮見解,高屋建瓴,多有精義。第5章至第17章,就山水形象、意境、筆墨、格調、書畫關係系等,展開討論,以基本原理貫穿其中。末一章揭示出對發揮創造性的認識。全書18章,先講原理,次述運腕,最終引申出理論主張,構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山水畫理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著者把對畫理畫法的認識提到宇宙觀的高度,窮其原委變化,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系統性,有充分的邏輯力量。其理論核心是“一畫”。“一畫”被認為是世界萬物包括繪畫的根本原理與法則。以“一畫”觀認識繪畫,則不僅可以說“夫畫者,從於心者也”,而且,還可以說“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基於上述認識,作者從“常”與“變”,“萬”與“一”,“受”與“識”等辯證關系,論述瞭山水畫創作中主觀與客觀,法則與自由,繼承與創新,多樣與統一的關系,批斥瞭食古不化之弊,提出瞭“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的創造性見解,闡明瞭自己的山水畫創作主張:“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此書以反對擬古,重視發揮畫傢個性並實現創作自由的強烈主張,對中國18世紀,特別是20世紀以來的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畫發生瞭重大影響。

  作者在思想方法上受到禪宗和玄學局限性,在語言表述上也受到禪宗語錄體的影響,此書在理論范疇、理論概念上獨具特色,給予研究和詮釋工作留下瞭不少艱深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