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美術上的空間概念有內外兩層含義:形體結構的內容,稱內空間,如房屋內部與周圍環境而言;形體存在的外部,稱外空間,如環境對房屋內部而言。美術著意於形態內空間結構的理解,著眼於物態外空間、即物表與環境關係的刻畫,是訴諸視覺空間的藝術。因此,美術與時間藝術的音樂對稱為空間藝術。

  在美術中,空間表現為多維性的層次。線是一維空間,面是二維空間,體稱三維空間,含有時態和內空間內容的空間稱四維空間。其中焦點透視的三維維空間和平面二次元空間以其直觀可感的形式,在美術中得到最為廣泛的運用。繪畫中按透視規律,運用光影對比和色調變化,描繪出形態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前、後、遠、近的縱深層次,造成真實可感的空氣效果,稱空間感。至於雕塑作品在不同方向和距離間與環境取得諧調程度的印象,亦稱空間感。藝術傢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按主觀設想對物象進行選擇,對主次關系加以調度,對畫面形態位置大小的安排,對空間層次的支配,通稱為空間處理。在寫實風格的繪畫中,空間處理以突出主體描繪為要旨,盡可能使空間富有真實可感的具體性因素。在抽象風格或構成主義藝術中,空間的概念已被轉化為純粹人為的主觀形態,空間處理是作為實現視覺經驗的內視心理意象的表現。在中國傳統美術裡,空間處理體現為高度的表現自由。中國畫則一不受焦點透視的局限,而放觀以散點透視,如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二不受瞬時時態的約束,可通觀以敘述性時序的描寫,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三不受光影虛實空間客觀的具體性束約,而達到以計白當黑,以虛為實的空白處理。把畫面大片空間做空白處理,留給觀眾以想像的餘地,使空白處產生瞭多維層次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