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兒童文學傢。江蘇省寶山縣(今屬上海市)人。1906年8月13日生,逝於1997年。少年時代就喜愛演義小說、詩詞、筆記和外國童話、民間故事。16歲當小學教師,並開始業餘文學創作活動。

  1927年,陳伯吹所作以鄉村小學為題材的、具有報告文學色彩的中篇小說《學校生活記》出版。翌年到上海,先後發表書信體小說《畸形的愛》(1929,重版時易名為《永久的情書》)和長篇敘事詩《誓言》(1930)。1930年主編《小學生》半月刊,並並編輯《小朋友叢書》。“九·一八”事變後,他的諷刺國民黨不抵抗主義的中篇童話《阿麗思小姐》、《華傢的兒子》(1932~1933),反映反侵略戰爭的小說《火線上的孩子們》(1933),諷刺資產階級少爺生活的童話《波羅喬少爺》(1934)等先後出版。1934年起,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負責編輯《兒童雜志》和《常識畫報》,同時在上海幼稚師范學校擔任教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為報刊撰寫瞭不少抗日詩文。翌年在《文匯報》發表《一年來的中國兒童》,揭露和控訴敵人的侵略罪行。以後陸續發表瞭反映人民群眾苦難的雜文和詩歌,並翻譯介紹歐美兒童文學作品。1942年去重慶在編譯館工作,並在復旦大學任教。1946年,在上海與李楚材等發起組織上海兒童文學工作者聯誼會,開展關於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理論研究工作。1949年編選《1948年兒童文學創作選》出版。

陳伯吹在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伯吹繼續從事兒童文學創作。1955年發表童話《一隻想飛的貓》、小說《毛主席派人來瞭》。1956年寫瞭《從山崗上跑下來的小女孩》、《書節》、《智慧花》、《一個秘密》等散文和童話作品。1959年到農村和部隊深入生活,寫瞭童話《桔燈的故事》、小說《直上三千八百坎》、散文《戰士和小八路》等,這一時期有短篇小說集《中國鐵木兒》,童話集《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詩集《禮花》和散文集《三門峽工地兩少年》等作品出版。1963年起又寫有《一顆挺大挺大的豆子》、《紅孩子抗旱記》、《扛牛記》、《為瞭中隊的榮譽》等小說和《小哥兒倆》、《寄給帶槍的阿姨》等散文。1965年夏赴新疆參觀訪問,寫瞭散文《名馬之傢》、小說《千錘萬煉出鋼來》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來,先後發表瞭《起點在“買糖”上》、《摘顆星星下來》、《小工程師們》、《一場比賽》、《飛虎隊和野豬隊》、《寶庫》、《米泔水》、《雞大嫂上菜市場》、《安琪兒夜遊記》、《駱駝尋寶記》、《陶老夫子》等數十篇小說、散文、童話、詩歌。

  陳伯吹是兒童文學的“多面手”。他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十分註意反映各個時期的少年兒童生活,在小說創作中塑造瞭眾多的各具性格特征的少年兒童形象。他的童話作品,閃耀著浪漫主義光芒,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深受小讀者的歡迎。他重視通過作品對兒童進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教育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強調兒童文學作傢應該懷有一顆“童心”。心中要有兒童,要研究兒童的特點。

  陳伯吹長期以來,還致力於兒童文學理論的研究,對中外兒童文學的歷史和現狀,對兒童文學創作上的許多問題,進行過系統的探討,對促進我國兒童文學創作、推動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他的主要理論專著有:《兒童故事研究》(1932),《兒童文學研究》(1934),《作傢和兒童文學》(1957),《兒童文學簡論》(1959)等。

  陳伯吹歷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華書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傢協會理事,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