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作傢、戲劇活動傢、小說傢。原名陳增鴻、征鴻,曾用筆名墨沙、江浩等。江蘇淮陰人。中學求學時代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1925年開始創作。第一部短篇小說《另一世界》發表於1925年3月的《小說世界》。1926年秋考入上海文科專科學校,廣泛閱讀新書報,受新文學的薰陶,同時接觸瞭馬克思主義,參加瞭國民黨左派地下組織,致力於進步學生運動。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他憤然退出國民黨,同年秋,入上海藝術大學,不久又進南國藝術學院,得有機會參加田漢編導的一些些演出。1929年春,離開“南國”,曾與好友在鎮江、上海、漣水、淮陰組織劇社,推行民眾戲劇和學校戲劇運動,但以“異黨”嫌疑為當局所不容,屢屢失學失業,輾轉蘇皖,並曾到過日本。

陳白塵攝於1979年

  1928年10月陳白塵以“白塵”署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漩渦》出版。1931年又於《小說月報》發表獨幕劇《汾河灣》。此後連續創作瞭《一個狂浪的女子》、《罪惡之花》、《歸來》等三部長篇和中篇《歧路》、短篇集《風雨之夜》。這些小說受鴛鴦蝴蝶派的一定影響,作者自認為是“由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而逃避現實的無病呻吟之作”(《〈陳白塵劇作選〉編後記》),但大多以暴露舊社會統治者的罪惡和同情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為主題。

  1932年陳白塵在淮陰參加“反帝大同盟”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中秋被捕,在獄中仍堅持寫作,先後發表獨幕劇《虞姬》、《癸字號》、《街頭夜景》、《馬嵬坡》,多幕劇《除夕》和一些短篇小說。這些早期劇作不少雖由舊劇改編,但不少劇目內容有所翻新,且在話劇民族化方面進行瞭有益探索,寄寓瞭作者不滿現實的革命願望。1935年3月出獄後,到上海從事專門寫作,相繼發表《父子兄弟》、《征婚》、《一個孩子的夢》、《演不出的戲》、《恭喜發財》等劇作,另有《曼陀羅集》、《小魏的江山》、《茶葉棒子》等三個短篇集和中篇《泥腿子》出版。這些作品不少反映監獄生活,具有歷史的真實性與強烈的戰鬥性。以後他改寫歷史劇,相繼發表瞭《石達開的末路》和《金田村》,重現“太平天國的起來、內訌與滅亡”為瞭“一方面回鑒過去,一方面也是警惕來茲”(《關於太平天國的寫作──序〈金田村〉》)。這些劇作的演出,對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起瞭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時他還參加上海劇作者協會,從事團結劇作者的工作。

  “七·七”事變後,陳白塵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參與籌備中國劇作者協會,並組織劇團赴四川演出,創作和發表瞭多幕劇《蘆溝橋之戰》和街頭劇《掃射》等。抗戰期間,他先後寫瞭十幾部劇本和不少雜文。如揭露日本侵略者燒殺奸淫罪行的《漢奸》,描繪淪陷區敵、偽同流合污醜象的《魔窟》,顯現“人類的渣滓”色相的《亂世男女》,以及以歷史事實昭示“團結必勝,分裂必敗”的真理的《大渡河》等。這些劇作盡管藝術上尚欠精練、嚴謹,卻強烈地表現瞭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憎恨。這時期他的諷刺劇更顯示瞭卓越的諷刺藝術才能。《結婚進行曲》通過女青年黃瑛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碰壁遭遇,揭露反動政府對青年男女的迫害;《歲寒圖》描寫醫生黎竹蓀消滅肺結核病的理想幻滅的經過,強烈控訴瞭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升官圖》以兩個強盜在夢幻中“升官”的圖景,深刻地揭露瞭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罪惡本質和他們的末日的來臨。這些劇作的演出十分成功,產生瞭積極的社會影響。

  抗日戰爭期間,陳白塵參加和領導上海影人劇團和中華劇藝社等戲劇團體,團結瞭大批導演和演員,在成都和重慶等地演出瞭許多抗日、進步的劇目,受到大後方觀眾的熱烈歡迎。

  抗戰勝利後,陳白塵一度任重慶《新民報》晚刊的主編,兼中央大學和社會教育學院教授。1946年8月回上海,參與籌建昆侖影業公司,並先後創作電影劇本:諷刺國民黨“劫收”醜劇的《天官賜福》,描寫小市民戰後遭遇的《幸福狂想曲》,揭露蔣傢王朝崩潰前夕社會面貌的《烏鴉與麻雀》等。這些劇作中,作者繼續發揮瞭辛辣的諷刺藝術才能。作為反動統治最後崩潰的目擊者,鮮明地記下瞭它的罪惡史,表達瞭作者對迎接解放的渴望。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66年,這17年間陳白塵的戲劇創作,有電影劇本《宋景詩》、《魯迅傳》等。

  1979年發表瞭多幕劇《大風歌》,1980年改編《阿Q正傳》為話劇和電影劇本,自選的《陳白塵劇作選》也於同年出版。他後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所創新,能給人以歷史的啟示和藝術美的感覺,結構完整,語言精練,人物刻畫頗有深度。

  陳白塵歷任上海戲劇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秘書長、中國作傢協會秘書長、書記處書記、中國劇作傢協會理事、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