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學者、文學傢。初名模,字式侯,後改今名,字伭伯,號蓴客。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一生仕途不得意,早年以諸生入貲為郎,同治九年(1870),41歲始中舉。光緒六年(1880),51歲始中進士。光緒十六年(1890)補山西道監察禦史,4年後即死去。

  李慈銘雖有“漆室坐憂時事非”(《贈呂定子編修》)的感情,任官期間也曾對時政有所批評和建議,但思想比較迂闊保守,持儒傢“內聖外王”(《複陳晝卿觀察書》)的觀念,以求索不倦的學者和和矜尚名節的名士,終其一生。他承襲乾嘉漢學餘風,治經學、史學,都有一定成就。又博覽群書,時有所評。其治學讀書所得,大都載入《越縵堂日記》,頗為世人所重。

  李慈銘自言在創作方面“所得意者莫如詩”(《白華絳跗閣詩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今傳已刻之詩起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同治十三年(1874),共850首,主要反映瞭貧窘的學者與困頓的名士的生活與心境,山水風物、交遊唱和的“登監閑適之篇”較多,至於“感憤切摯之作”(《越縵堂詩話》),也多是抒寫落拓不遇之感。直接觸及時事、反帝慨時的篇什,如《庚申八月感事》、《出大沽口感事》、《庚午書事》、《京邸冬夜讀書》等,為數寥寥。占有一定數量的涉及太平天國的詩篇,則表現瞭地主階級的立場。

李慈銘墨跡

  李慈銘認為“學詩之道必不能專一傢限一代。凡規規摹擬者,必其才力薄弱,中無真詣”。他主張內有所蓄,同時廣泛向前人學習,“汰其繁蕪,取其深蘊,隨物賦形,悉為我有”(《越縵堂詩話》)。他的詩大體遵循自己的主張,廣采諸傢之長,以寫自身所遭之境,自心所生之感,創造一種“清淡平直,不炫異驚人”(陳衍《石遺室詩話》)的風格,如《自題霞川老屋圖》、《舟入青浦界作》、《初夏舟出徐山村至清水閘作》等。在文章方面,李慈銘認為“文體必本韻偶”(《書凌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後〉文後》),強調駢文之美。此外,他的詞也有一些感懷身世之作。

  李慈銘除經、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縵堂文集》12卷、《湖塘林館駢體文》2卷、《白華絳跗閣詩初集》10卷及《霞川花隱詞》。尚有《杏花香雪齋詩二集》、《桃花聖解庵樂府》未刻。中華書局出版的《杏花香雪齋詩》10集,為吳道晉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