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文學批評傢、詩人。字弘度。江夏(治所在今湖北安陸)人。生卒年不詳。大致與王羲之同時。晉成帝時丞相王導召他為掾。轉記室參軍。又曾任剡縣令、大著作郎,奉命整理典籍。後遷中書侍郎,逝世於任上。

  李充好刑名之學,深抑虛浮之士,曾著《學箴》,以針砭當時人“越禮棄學而希無為之風”。不過他對老莊學說並無貶斥之意。自稱要“引道傢之弘旨,會世教之適當”。他的文學思想主要見於《翰林論》。此書本是總集,共54卷,至唐初僅存3卷,隻是錄其評評論。留存至今的隻有佚文8則,是清人嚴可均從《初學記》等類書中輯出的。從這些佚文看來,他隻是較簡略地論說各種文體的不同要求,並舉出某些作傢為典范。他比較註重文采,對孔融、曹植、潘嶽、陸機等人均甚贊賞;隻是對“表”與“駁”認為“不以華藻為先”。大約因為他的議論較簡略,所以《文心雕龍·序志篇》批評他說“《翰林》淺而寡要”。

  李充的詩,以《玉臺新詠》所錄《嘲友人》為最有名。其中如“良辰不我俱,中闊似商參。爾隔北山陽,我分南川陰。嘉會罔克從,積思安可任。目想妍麗姿,耳存清媚音。修晝興永念,遙夜獨悲吟”諸句,寫相思之情頗為真切。

  李充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有《論語註》10卷、《翰林論》54卷、集22卷。今存詩3首,其中兩首隻有類書所引佚句,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他的辭賦和文,亦多系類書中保存的零星佚文,隻有少數幾篇較完整,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