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傢境富裕,輕財好施。現代有些李白研究者推測其父李客在西域因經商致富,但並無確證。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傢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傢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瞭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傢,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象《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四川江油李白故裡隴西院 四川江油李白紀念館提供

  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瞭長江、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因此居住安陸時間較長。後又徙傢任城(今山東濟寧)。李白不願象當時一般士人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官位,而企圖通過隱居山林和廣泛的社會結交來培養聲譽,獲得帝王賞識,不依常例擢用。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瞭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疊出,代表作有《長幹行》、《橫江詞》、《烏棲曲》、《蜀道難》、《子夜吳歌》、《古風·大車揚飛塵》、《行路難》、《梁園吟》等。

  李白在長安遭受挫折,心情苦悶。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遊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瞭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傢統一的志願,參加瞭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璘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這時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亂以前有《夢遊天姥吟留別》、《戰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古風·羽檄如流星》、《將進酒》、《北風行》、《遠別離》、《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等,安史亂後有《古風·西上蓮花山》、《永王東巡歌》、《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等。

  文學創作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

  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瞭揭露批判,反映瞭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其中第一首開宗明義,以繼承《詩經》“風雅”的傳統自任,鮮明地顯示瞭關心現實的創作精神。《遠別離》、《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篇,表現瞭他對權奸當道、國運瀕危的憂慮。安史亂起,他參與李璘幕府,企圖殺敵報國,收復兩京,“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贈張相鎬》),“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其十一)。這種熱烈的愛國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來後,他還因安史之亂未平而“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在《臨終歌》中,他對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感到非常遺憾,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鵬鳥。對他的作品,李陽冰稱為“言多諷興”(《草堂集序》),吳融稱為“氣骨高舉,不失頌詠風刺之道”(《禪月集序》),都指出其詩關心國事、諷刺黑暗政治的特色。

李白《送賀八歸越》手跡石刻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他不能為爵祿富貴而對權貴阿諛逢迎,而是“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上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他宣稱“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古風》第十二),“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對玄宗後期形成的腐朽統治集團,更是鄙夷蔑視,他在詩中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紂王(《古風》第五十一),把囂張跋扈的宦官斥為大盜(《古風》第二十四)。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這種高亢的歌聲,和他醉中令高力士脫靴的傳說一樣,贏得廣泛的傳誦和喜愛。蘇軾曾借用晉代夏侯湛的話,贊美李白“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李太白碑陰記》)。這種思想內容,明顯地受到道傢特別是莊子的影響。莊子斥罵貪婪殘暴的統治者為大盜,把權勢富貴視如腐鼠,其思想與李白詩歌有明顯的繼承關系。清龔自珍說李白詩歌融屈原、莊周為一爐(《最錄李白集》)。的確,李白既像屈原那樣熱愛祖國,憎恨黑暗勢力,積極關心政治,又像莊周那樣鄙夷權貴,蔑視富貴。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瞭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希望社會安定,人民能夠過和平寧靜的生活,因此對於殘害人民生命和破壞人民和平生活的不義戰爭給予尖銳鞭撻。在《古風》“羽檄如流星”中,他譴責楊國忠對南詔發動黷武戰爭,使大批兵士無謂犧牲。詩篇最後希望當權者效法虞舜,棄武修文,帶來和平局面。安史亂起,他怒斥殘殺人民的安史叛軍將領們是帶著冠纓的豺狼(《古風》“西上蓮花山”),並責問道:“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他的一部分樂府詩,繼承瞭漢魏六朝古樂府的傳統,註意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瞭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傢》、《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瞭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瞭對勞動人民的關懷。

  李白自稱“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喜愛、歌頌高山大川。在他筆下,咆哮萬裡的黃河,白浪如山的長江,“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蒼蒼”的廬山,無不形象雄偉,氣勢磅礴。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佈》)等,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像他若幹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瞭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瞭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插圖 選自清代光緒刻本《名傢畫稿》

明代祝允明書李白《望廬山瀑佈》

  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有的寫得真摯動人。他歌頌“願同塵與灰”(《長幹行》)那種熱烈純真的愛情。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幹寄贈、懷念妻室的詩,象《大堤曲》、《寄遠十二首》中的多數篇章等,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瞭鮮明的政治態度,像《鳴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內容與《古風》等詩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古風》59首中即有一些篇章表現這類思想內容。其《襄陽歌》、《春日醉起言志》等詩篇,雖有一定的藝術性,但也流露出濃厚的頹放情緒。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

  李白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征,是善於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豐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體裁和樸素優美的語言來表現他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在他筆下,不但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如此,而且連婦女、歷史人物以至自然景物,都被賦予強烈的抒情色彩。除前面提到的對蜀道、黃河的詠嘆外,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北風行》),“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關山月》),都以誇張手法刻畫平凡的景物,並從而襯托出詩中人物浩蕩的愁思。這類詩句,在李白集子中到處可見。

四川江油太白祠

李白詞[菩薩蠻]《閨情》插圖選自明代萬歷四十年刻本《詩餘畫譜》

  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瞭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借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對《蜀道難》、《遠別離》等篇章,前人評為“奇之又奇”(殷璠《河嶽英靈集》),“變幻錯綜,窈冥昏默”(胡應麟《詩藪》),正揭示瞭其詩想象豐富奇幻、語句縱橫變化的特色。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

  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它們繼承瞭阮籍《詠懷詩》、陳子昂《感遇詩》的傳統,廣泛地表現瞭對黑暗政治的不滿、懷才不遇的感慨和隱遁遊仙的消極思想。較之阮、陳之作,表達更顯豁,文采更豐富,具有“以才情相勝,宣泄見長”(胡震亨《李詩通》)的特色。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註意表現下層人民和婦女的痛苦,如《丁都護歌》、《豫章行》、《子夜吳歌》等,文筆樸素生動,並傾註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七言古詩除七言句外,可以兼采長短不齊的雜言句,形式最為自由,便於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如《遠別離》、《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等名篇,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具有“風雨爭飛,魚龍百變”、“白雲從空,隨風變滅”(《唐宋詩醇》)的雄偉奇特的藝術特色。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

  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佈》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攀龍甚至譽為“唐三百年一人”(《唐詩選序》)。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像《渡荊門送別》、《送友人》、《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格律工整,情景交融,說明他能寫律詩,隻是不愛多寫。

  李白擅長樂府詩,他鉆研、熟悉漢魏六朝的樂府古詩,曾以“古樂府之學”傳授少年詩人韋渠牟(《唐詩紀事》卷四十八)。他的集子中有四卷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寫下不少優秀篇什,其卓越成就為歷來所肯定。如明代王世貞說:“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藝苑卮言》卷四)胡震亨說:“太白於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唐音癸簽》卷九)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

安徽采石磯李白石刻像

四川江油李白故居

  李白反對“雕蟲喪天真”(《古風》第三十五)的雕章琢句之風。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明朗自然。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瞭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

  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李白還有若幹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篇最為著名,《花庵絕妙詞選》譽為“百代詞曲之祖”。但這兩首詞沒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而始見於宋人筆記,是否李白作品,頗滋後世疑問。明代胡應麟、胡震亨等已疑為後人偽托。現代學者也頗多不信為李白所作,一個主要理由是唐代前期文人詞尚處在萌芽狀態,文辭體制,都較簡樸,而這兩首詞卻是用雙調,換韻,語言精練,描寫細致,在藝術上很成熟。但有些學者根據盛唐時崔令欽《教坊記》即已著錄《菩薩蠻》曲調名等為理由,認為這兩首詞確是李白所作。這個問題尚無定論。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也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本集和校註版本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補舊本李白集,得詩近千首,曾鞏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詩題下註明寫作地點。稍後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為《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原為清代藏書傢收藏,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蜀本原刻(大約刻於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影印問世。

  最早為李白集作註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註釋頗為繁富。元初蕭士贇刪補楊註,撰成《分類補註李太白集》25卷,大致詳贍,但仍嫌繁蕪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詩通》21卷,一般典實不註,偶下己見,並駁正舊註之誤。清代乾隆年間,王琦匯集舊註,補充訂正,編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擇宏富,註釋詳備。最後6卷,1卷為年譜,其餘5卷分類輯錄有關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資料。明代朱諫曾作《李詩辨疑》2卷,摘舉李白詩200多首指為偽作,但大抵多憑臆斷。李白集子中,如《草書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經後人考辨,目前可斷為偽作者,不過20來首,清代末葉,黃錫珪增訂王琦舊譜編有《李太白年譜》,較舊譜內容更為詳細。黃氏又撰《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一種,用力頗勤,雖編次不盡恰當,但對深入研究李白詩歌,頗有幫助,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編有《李白集校註》,以前此楊齊賢至王琦各傢舊註為基礎,旁搜唐宋以來有關詩話、筆記、考證資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箋釋補充,並考訂繆誤;又以王琦註本為底本,參考各本,撰成較詳細的校記,是迄今為止李白集註釋中最詳備的本子。

太白醉酒圖軸 清代閔貞作

  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詹锳著《李白詩文系年》、《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單篇論文,中華書局曾選擇其一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於60年代編成《李白研究論文集》出版。

  

參考書目

詹锳:《李白詩論叢》,作傢出版社,北京,1957。

詹锳:《李白詩文系年》,作傢出版社,北京,1958。

 王運熙等:《李白研究》,作傢出版社,北京,1962。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白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北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