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性的祭祀建築。主體建築是壇(露天的磚石臺)和廟(殿宇),此外,還有安放神主(牌位)的享殿,齋戒的寢殿(齋宮)或更衣的具服殿,雨雪日拜祭的拜殿,儲放祭器、祭品的神櫥、神庫,屠宰犧牲物的犧牲所或宰牲亭,以及門殿、配殿、井亭等附屬建築。祭祀禮儀是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祭祀的物件有等級,禮儀也有差別,分為大祀、中祀、小祀3等。每一等級祀禮的祭品、儀仗、舞樂和建築形式,都有嚴格細緻的規定。

  種類 原始社會已有祭祀活動,《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多次封土為壇,祭祀鬼神山川,稱為“封禪”,應是壇的開始。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中發現瞭正方形的“大房子”基址,從遺址準確的南北方位、整齊的柱網排列和巨大的空間推測,應當是部落集會和祭祀的場所,即廟的開始。商周非常重視祭祀,祭禮是周禮的主要部分。《考工記》記載,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都是禮制祭祀建築。秦時稱“畤”,它可能是壇,也可能是廟,還可能是壇(高臺)上建殿的壇廟混合建築。漢代壇廟分開,也開始確立祭祀的禮儀等級。以後各代壇廟數量日益增多,制度日益完善,從禮制內容上祭祀性建築可分為5大類:①明堂辟雍,是商周時期最高等級的禮制建築,也是象征王權的紀念建築,天子在明堂中朝見諸侯,頒佈政令,宣講禮法,也祭祀祖先和天地。漢代明堂是十字軸對稱的壇廟混合形式,周圍環繞圓形水渠,稱為辟雍。東漢以後各類禮制建築基本完備,明堂辟雍的祭祀功能減弱,成為王權代表的象征性建築,宋以後即不再建造。②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廟宇。皇帝的宗廟稱太廟,王公貴族官吏都有各自的祖廟,庶人隻能在傢中設祭。宗廟的等級限制很嚴,如《禮記·王制》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歷代對各種人的宗廟建築規格都有詳細的規定。③壇,又稱丘,是祭祀各類神靈的臺座。祭祀的種類有天、地、日、月、星辰、土地、農神、谷神、蠶神、山川、水旱、災戾等。京師有全套祭壇,除天地日月外,府、州、縣也有相應的一套。④祠廟,是列入朝廷禮制的祭祀廟宇。其中一類是祭祀朝廷表彰的歷史人物,如北京歷代帝王廟、山東鄒縣孟軻廟、山西解州關帝廟、四川成都武侯祠、山西太原邑薑祠(晉祠)等。由於儒學是封建禮制的理論基礎,孔子在封建社會有特殊地位,所以孔廟在祠廟中規格最高。孔廟又稱文廟,京師以外,各府、州、縣也都建造地方性文廟。另一類是祭祀著名的山川,秦漢已專門祭祀泰山,以後固定五嶽、五鎮、四瀆、四海為朝廷設祭。泰山在五嶽中居於首位,所以東嶽廟(岱廟)的規格也最高。⑤雜祀廟,是在城市和鄉村中祭祀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神靈的小祠廟,一部分列入朝廷小祀等級,大部分隻是民間祭祀,如城隍、土地、火神、馬王、龍王、旗纛、後土、天妃、高禖等。這類祠廟的形式比較自由,有些是風景名勝所在,有些是集市場所。

  藝術特征 除瞭民間雜祀以外,壇廟建築的藝術形式都是以滿足精神功能為主,要求充分體現出祭祀對象的崇高偉大,祭祀禮儀的嚴肅神聖。壇廟建築的美學特征是:將豐富的藝術形式與嚴肅的禮制內容密切結合起來,通過感性的審美感受啟示出對當代政治典章和倫理觀念的理性皈依。為此,壇廟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征是:①加深環境層次。壇廟占地很大,但建築相對較少。主體建築佈置在中心部分,外面有多層圍墻,並滿植松柏樹。人們在到達主體以前,必須通過若幹門、墻、甬道,周圍又是茂密的樹木,這就加深瞭環境的層次,加強瞭嚴肅神聖的氣氛。②組織空間序列。建築依縱軸線佈置,在軸線上安排若幹空間,主體建築前面至少有兩三個空間作前導,到主體時空間突然放大,最後又以小空間結束,使得多層次的環境更富有序列性、節奏感。③突出主體形象。主體如是殿宇,它的體量、形式、色彩等級別很高,明顯地與眾不同;如是祭壇,則重點處理周圍環境的陪襯,使它的形象引人註目。④顯示等級規格,壇廟是體現王朝禮制典章的重要場所,不但每一類每一等壇廟要按照制度建造,而且一組之內每個建築的體量、形式、裝飾、色彩、用料也必須符合等級規矩。這種主次分明的藝術形象,不但顯示出禮儀制度的嚴肅性,也符合統一和諧的美學法則。⑤運用象征手法。為瞭啟示人們對祭祀對象的理性認識,增加它們的神聖性,壇廟建築中常用形和數來象征某種政治的和倫理的涵義。如明堂上圓象征天,下方象征地,設五色象征五方、五行、五材等。明堂外環水呈圓形,象征帝王的禮器璧,又象征皇道運行周回不絕。孔廟也是官學,是教化禮儀的中心,京師孔廟即太學,設辟雍象征教化圓滿無缺,地方孔廟前設半圓形水池,名泮池,象征它們隻是辟雍的一半,地方不能脫離朝廷獨立存在。天壇以圓形、藍色象征天(見天壇),社稷壇以五色土象征天下一統(見北京社稷壇)。天為陽,天壇建築中都含有陽(奇)數;地為陰,地壇建築中都含有陰(偶)數。某些建築的梁柱、間架、基座等構件的數目、尺寸,也常和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取得對應。這類手法增大瞭審美活動中的認識因素,也有助於加強建築總體的和諧性和有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