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徵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瞭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瞭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佈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藝術特征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征: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③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瞭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瞭其中一項,也就損害瞭整體效果。這些基本特征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瞭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瞭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註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裡,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陜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墻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佈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築的式樣並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才顯示瞭自身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鬥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簷,還可以作出重簷、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框架式樣(抬梁式)

  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便於構件的制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有瞭規格化、模數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比較成熟。到宋元祐三年(1100) 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佈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瞭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瞭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規格化並不過於限制序列構成,所以單體建築的規格化與群體序列的多樣化可以並行不悖,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顯然這是進步的成熟現象。中國古代建築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框架式樣(穿逗式)

  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項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園林中的重要典型。中國園林以自然為藍本,攝取瞭自然美的精華,又註入瞭富有文化素養的人的審美情趣,采取建築空間構圖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詩情畫意;所采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征涵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政治倫理內容,要求它表現出鮮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義,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環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其次是規定不同的建築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築內容;同時還盡量利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示、說明建築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築,如宮殿、壇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征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陽,以宮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征東海蓬萊。清康熙、乾隆營造圓明園、避暑山莊和承德外八廟,模擬全國重要建築和名勝,象征宇內一統。明堂上圓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萬物。某些喇嘛寺的構圖象征須彌山佛國世界等。

  藝術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構成:

  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中國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瞭豐富的空間序列。木結構的房屋多是低層(以單層為主),所以組群序列基本上是橫向鋪陳展開。空間的基本單位是庭院,共有3種形式:①十字軸線對稱,主體建築放在中央,這種庭院多用於規格很高、紀念性很強的禮制建築和宗教建築,數量不多;②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主體建築放在後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宮殿小至住宅都廣泛采用,數量最多;③軸線曲折,或沒有明顯的軸線,多用於園林空間。序列又有規整式與自由式之別。現存規整式序列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宮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於環境,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緩慢,如帝王陵園和自然風景區中的建築;也有庭院融於山水花木,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緊促,如人工經營的園林。但不論哪一種序列,都是由前序、過渡、高潮、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

中國古代建築群體組合型式

  規格定型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有十幾種名稱,但大多數形式差別不大,主要的有3種: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長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圓形,很少單獨出現;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圓、六角、八角等形狀,可以獨立於群體之外;③廊,主要作為各個單座建築間的聯系。殿堂或亭上下相疊就是樓閣或塔。早期還有一種臺榭,中心為大夯土臺,沿臺建造多層房屋,但東漢以後即不再建造。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間數,側面以檁(或椽)數區別。漢以前,間有奇數也有偶數,以後即全是奇數,到清代,正面以11間最大,3間最小,側面以13檁最大,5檁最小。間和檁的間距有若幹等級,內部柱網也有幾種定型的排列方式。正面側面間數相等,就可變為方殿,間也可以左右前後錯落排列,出現多種變體的殿堂平面。

中國古代建築單體型式

  不論殿堂、亭、廊,都由臺基、屋身和屋頂3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高級建築的臺基可以增加到2~3層,並有復雜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門窗組成,如是樓閣,則設置上層的橫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欄桿。層頂大多數是定型的式樣,主要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5種,硬山等級最低,廡殿最高,攢尖主要用在亭上(見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結構)。廊更簡單,基本上是一間的連續重復。單座建築的規格化,到清代達到頂點,《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就規定瞭27種定型形式,每一種的尺度、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上自宮殿下至民居、園林,許多動人的藝術形象就是依靠為數不多的定型化建築組合而成的。

  形象突出的曲線屋頂 屋頂在單座建築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簷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簷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簷。巨大的體量和柔和的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頂的基本形式雖然很簡單,但卻可以有許多變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華麗的吻獸和雕飾;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鎦金銅瓦;曲線可以有陡有緩,出簷可以有短有長,更可以做出2層簷、3層簷;也可以運用穿插、勾連和披搭方式組合出許多種式樣;還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墻,上下、左右、前後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築的等級、性格和風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屋頂的體量、形式、色彩、裝飾、質地上表現出來的。

  靈活多變的室內空間 使簡單規格的單座建築富有不同的個性,在室內主要是依靠靈活多變的空間處理。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間小殿堂,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可以成為府邸的大門,寺觀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園林的軒館,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內容完全不同的建築。

  室內空間處理主要依靠靈活的空間分隔,即在整齊的柱網中間用板壁、槅 扇(碧沙櫥)、帳幔和各種形式的花罩、飛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間,有的還在室內部分上空增加閣樓、回廊,把空間豎向分隔為多層。再加以不同的裝飾和傢具陳設,就使得建築的性格更加鮮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畫、匾聯、佛龕、壁藏、柵欄、字畫、燈具、幡幢、爐鼎等,在創造室內空間藝術中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絢麗的色彩 中國建築用色大膽、強烈。絢麗的色彩和彩畫,首先是建築等級和內容的表現手段。屋頂的色彩最重要,黃色(尤其是明黃)琉璃瓦屋頂最尊貴,是帝王和帝王特準的建築(如孔廟)所專用,宮殿內的建築,除極個別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論大小,一律用黃琉璃瓦。宮殿以下,壇廟、王府、寺觀按等級用黃綠混合(剪邊)、綠色、綠灰混合;民居等級最低,隻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築的殿身、墻身都用紅色,次要建築的木結構可用綠色,民居、園林雜用紅、綠、棕、黑等色。梁枋、鬥拱、椽頭多繪彩畫,色調以青、綠為主,間以金、紅、黑等色,以用金、用龍的多少有無來區分等級。

  清官式建築以金龍合璽為最榮貴,雄黃玉最低。民居一般不畫彩畫,或隻在梁枋交界處畫“箍頭”。園林建築彩畫最自由,可畫人物、山水、花鳥題材。臺基一般為磚石本色,重要建築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畫還反映瞭民族的審美觀,首先是多樣寓於統一。一組建築的色彩,不論多麼復雜華麗,總有一個基調,如宮殿以紅、黃暖色為主,天壇以藍、白冷色為主,園林以灰、綠、棕色為主。其次是對比寓於和諧。因為基調是統一的,所以總的效果是和諧的;雖然許多互補色、對比色同處一座建築中,對比相當強烈,但它們隻使和諧的基調更加豐富悅目,而不會幹擾或取代基調。最後是藝術表現寓於內容要求。例如宮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強烈;依次為壇廟、陵墓、廟宇,色彩的強烈程度也遞減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簡單。

  形式美法則 中國古代建築是一種很成熟的藝術體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則,其中包括有視覺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則,也有民族審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則,但迄今尚缺乏全面系統的總結。從現象上看,大體上有以下4方面:①對稱與均衡。環境和大組群(如宮城、名勝風景等),多為立軸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組群多為鏡面型的縱軸對稱;園林則兩者結合。②序列與節奏。凡是構成序列轉換的一般法則,如起承轉合,通達屏障,抑揚頓挫,虛實相間等,都有所使用。節奏則單座建築規則劃一,群體變化幅度較大。③對比與微差。很重視造型中的對比關系,形、色、質都有對比,但對比寓於統一。同時也很重視造型中的微差變化,如屋項的曲線,屋身的側腳、生起,構件端部的砍削,彩畫的退暈等,都有符合視覺心理的細微差別。④比例與尺度。模數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關系也很成熟,無論城市構圖,組群序列,單體建築,以至某一構件和花飾,都力圖取得整齊統一的比例數字。比例又與尺度相結合,規定出若幹具體的尺寸,保證建築形式的各部分和諧有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審美心理。

  類型風格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種基本風格。①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大多體現在禮制祭祀建築、陵墓建築和有特殊涵義的宗教建築中。其特點是群體組合比較簡單,主體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義,整個建築的尺度、造型和涵義內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規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壇,和佛教建築中的金剛寶座、戒壇、大佛閣等。②雍容華麗的宮室型風格。多體現在宮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觀中。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豐富,主次分明,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裝飾華麗。③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主要體現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會館、商店等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建築。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活密切結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築內向,造型簡樸,裝修精致。④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主要體現在私傢園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傢園林和山林寺觀。其特點是空間變化豐富,建築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調淡雅,裝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築與花木山水相結合,將自然景物融於建築之中。以上4種風格又常常交錯體現在某一組建築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廟,就同時包含有宮室型、住宅型和園林型3種類型,帝王陵墓則包括有紀念型和宮室型兩種。

  地方民族風格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地區間(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的封閉性很強,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築都有一些特殊的風格,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類:①北方風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龍江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組群方整規則,庭院較大,但尺度合宜;建築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頂曲線平緩;多用磚瓦,木結構用料較大,裝修比較簡單。總的風格是開朗大度。②西北風格。集中在黃河以西至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地區。院落的封閉性很強,屋身低矮,屋頂坡度低緩,還有相當多的建築使用平頂。很少使用磚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墻,木裝修更簡單。這個地區還常有窯洞建築,除靠崖鑿窯外,還有地坑窯、平地發券窯。總的風格是質樸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許多清真寺,它們體量高大,屋頂陡峻,裝修華麗,色彩濃重,與一般民間建築有明顯的不同。③江南風格。集中在長江中下遊的河網地區。組群比較密集,庭院比較狹窄。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很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致富麗,雕刻彩繪很多。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④嶺南風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嶽丘陵地區。建築平面比較規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多有封火山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起翹更大。城鎮村落中建築密集,封閉性很強。裝修、雕刻、彩繪富麗繁復,手法精細。總的風格是輕盈細膩。⑤西南風格。集中在西南山區,有相當一部分是壯、傣、瑤、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區。多利用山坡建房,為下層架空的幹欄式建築。平面和外形相當自由,很少成組群出現。梁柱等結構構件外露,隻用板壁或編席作為維護屏障。屋面曲線柔和,拖出很長,出簷深遠,上鋪木瓦或草秸。不太講究裝飾。總的風格是自由靈活。其中雲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間巨大,裝飾富麗,佛塔造型與緬甸類似,民族風格非常鮮明。⑥藏族風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廣大草原山區。牧民多居褐色長方形帳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為2~3層小天井式木結構建築,外面包砌石墻,墻壁收分很大,上面為平屋頂。石墻上的門窗狹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頂部簷端加裝飾線條,極富表現力。喇嘛寺廟很多,都建在高地上,體量高大,色彩強烈,同樣使用厚墻、平頂,重點部位突出少量坡頂。總的風格是堅實厚重。⑦蒙古族風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區。牧民居住圓形氈包(蒙古包),貴族的大氈包直徑可達10餘米,內有立柱,裝飾華麗。喇嘛廟集中體現瞭蒙古族建築的風格,它來源於藏族喇嘛廟原型,又吸收瞭臨近地區回族、漢族建築藝術手法,既厚重又華麗。⑧維吾爾族風格。集中在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建築外部完全封閉,全用平屋頂,內部庭院尺度親切,平面佈局自由,並有綠化點綴。房間前有寬敞的外廊,室內外有細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飾。總的風格是外部樸素單調,內部靈活精致。維吾爾族的清真寺和教長陵園是建築藝術最集中的地方,體量巨大,塔樓高聳,磚雕、木雕、石膏花飾富麗精致。還多用拱券結構,富有曲線韻律。

  時代風格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和材料結構長時期變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時代風格的主要因素是審美傾向的差異;同時,由於古代社會各民族、地區間有很強的封閉性,一旦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或各地區民族間的文化發生瞭急劇的交融,也會促使藝術風格發生變化。根據這兩點,可以將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分為3種典型的時代風格:①秦漢風格。商周時期已初步形成瞭中國建築的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征,如方整規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佈局,木梁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屋頂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築也有地區的、時代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文化不同,建築風格也不統一。大體上可歸納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主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一全國,將各國文化集中於關中,漢繼承秦文化,全國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代表秦漢風格的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其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裡坊和市場以高墻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臺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簷端已有瞭“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要建築追求象征涵義,雖然多有宗教性內容,但都能為人所理解。秦漢建築奠定瞭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理內容明確,佈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同時表現出質樸、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②隋唐風格。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重大轉變的階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同時也影響瞭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空前發展。隨之輸入的佛教文化,幾乎對所有傳統的文學藝術產生瞭重大影響,增加瞭傳統藝術的門類和表現手段,也改變瞭原有的風格。同時,文人士大夫退隱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園風景詩的出現,以及對江南秀美風景地的開發,正式形成瞭中國園林的美學思想和基本風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義的情調。隋唐國內民族大統一,又與西域交往頻繁,更促進瞭多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中糅入瞭佛教的和西域的異國風味,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情調,終於形成瞭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格。其特點是,都城氣派宏偉,方整規則;宮殿、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闊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渾厚,輪廓參差,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采,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③明清風格。五代至兩宋,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經濟有瞭巨大發展,城市生活內容和人的審美傾向也發生瞭很顯著的變化,隨之也改變瞭藝術的風格。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一次得到交流融匯;元代對西藏、蒙古地區的開發,以及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給傳統文化增添瞭新鮮血液。明代繼元又一次統一全國,清代最後形成瞭統一的多民族國傢。中國建築終於在清朝盛期(18世紀)形成最後一種成熟的風格。其特點是,城市仍然規格方整,但城內封閉的裡坊和市場變為開敞的街巷,商店臨街,街市面貌生動活潑;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風景勝地,公共遊覽活動場所增多;重要的建築完全定型化、規格化,但群體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豐富;民間建築、少數民族地區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瞭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私傢和皇傢園林大量出現,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手法最後成熟。總之,盛清建築繼承瞭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按照建築藝術特有的規律,終於最後形成瞭中國建築藝術成熟的典型風格──雍容大度,嚴謹典麗,機理清晰,而又富於人情趣味。

  秦漢、隋唐、明清3個時期相距時間基本相等,它們是國傢大統一、民族大融合的3個時代,也是封建社會前、中、後3期的代表王朝。作為正面地、綜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築藝術,這3種時代風格所包含的內容,顯然遠遠超出瞭單純的藝術范圍;建築藝術風格的典型意義和它們的反映功能,顯然也遠遠超過瞭建築藝術本身。

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是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方建築的輸入而形成的,它的發展與每一階段的社會體制、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要表現為:①傳統建築在數量上仍占主導地位,但由於出現瞭新的審美趣味,致使建築風格和某些藝術手法有所變化。②近代工業生產和以公共活動為主的新的社會生活,產生瞭新類型的建築。③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也要求相應的新形式。④封建等級制度的廢除,社會體制的變革,使得傳統建築藝術賴以存在的許多重要審美價值發生瞭根本動搖,建築藝術的社會功能有所改變,要求創造出能體現新的審美價值,適應新的社會功能的新形式。⑤傳統的審美心理與新的審美價值、新的社會功能產生瞭新的矛盾,在新建築中能否體現和怎樣體現傳統形式,成為近現代建築美學和藝術創作的核心問題。在上述社會變革與建築變革構成的復雜的背景面前,中國近現代建築表現出一些新的藝術特征:

  傳統建築的園林和裝飾藝術出現瞭新風格 在傳統建築中,園林和裝飾是由於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最敏感的部分。19世紀中葉以後,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和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園林大部分經過改建和重建,它們共同的傾向是,建築的比重大大增加,空間曲折多變,裝飾繁復細膩,假山曲屈奇譎,相當一部分流於繁瑣造作。建築裝飾則普遍走向大面積滿鋪雕鏤,色彩絢麗,用料名貴,題材范圍擴大,手法非常細致,還有一些西方巴洛克、羅可可的手法類雜其中,某些構圖意匠也受其影響。

  突出瞭建築的類型風格 近代出現的新類型建築開始大都是直接搬用西方同類的建築,而西方各類建築又大都有一套基本定型的形式,當時常見的有殖民地式、古典復興式、哥特復興式、折衷式等,從哈爾濱到香港,從青島到喀什,舉凡機關、銀行、商場、會堂、公寓、住宅、學校等,各自都以基本定型的形式標志出自己的內容,而同類型的形式又大同小異,極少顯示出特有的地方民族特色,甚至出現瞭北方建築用深拱廊百頁窗(殖民地式),南方建築設壁爐(古典復興式)的現象。而在20~30年代興起創作民族形式以後,大多數也都是套用古代某一時期官式建築法式(主要是清代),致使廣州的民族形式建築與北京的無大差別。隻在80年代以後,才較多地註意地方特色,即所謂鄉土建築風格。

  單體建築重在表現外觀造型 近現代建築打破瞭傳統建築封閉內向,以表現空間意境為主的審美觀念,突出瞭公共性和開放性的觀賞功能,這與同時輸入的西方建築重視表現實體造型的審美觀念是一致的。中國近現代建築的藝術形式包含著兩類內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紀念性比較強的建築仍十分註重造型藝術的社會價值,審美功能要求有較強的政治倫理內容,即以特定的形式表現某些特定的精神涵義。如銀行、海關常采用莊重華貴的西方古典形式,以顯示其財力的堅實富有;一些政府機關和紀念建築多吸取傳統形式,以顯示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國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數民用建築一般隻從審美趣味出發,一方面追求時髦新奇,同時仍受到傳統審美趣味的影響。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學堂、洋戲院和城市裡弄住宅等,都是所謂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後則更多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後又興起瞭追求鄉土風味的形式,這些都是與當代大眾的審美趣味一致的。

  城市環境和建築群體突出瞭開放型性格 近代城市功能的急劇變化,給傳統的環境藝術以根本的影響,原有的群體序列藝術和環境尺度遠不能適應新的功能,於是產生瞭嶄新的群體藝術。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區對開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現瞭不同性格、不同風格的群體環境,其藝術形象異常鮮明,如北京的使館區,青島、大連、哈爾濱的行政區,上海、天津、廣州的金融商業區和高級住宅區,南京、長春的政權機關區,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型商業街區等等。其次,隨著近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輸入,也引進瞭城市和街區群體構圖藝術,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區出現瞭新的風格。開始是德國式、俄國式、英國式、日本式等等新的小街區建設,其後就擴大為整個城市自覺的整體經營。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國各大城市都進行瞭新的規劃,大多註意到新的環境藝術構圖和建築空間序列設計,尤以1929~1930年上海、南京的規劃和1939年偽滿洲國新京(長春)的規劃最為典型。50~6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興起,表現城市個性的群體環境藝術手法開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改建,廣州北部新區的開發,都是突出的例證。80年代以後,新興市鎮建設更註重群體藝術的價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衛星城和居住小區,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它們的個性特征和藝術表現力都很突出。

  時代風格變化迅速 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短短的100多年間,建築風格變化速度之快,遠遠超出瞭古代。其間,既有與西方建築風格平行發展的一般類型,也有受中國本土社會文化制約的特殊類型。從藝術特征來看,後者無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學價值,也就是說,新內容、舊形式和中外建築形式能否結合,怎樣結合,一直是近代建築風格變化的主線。尋求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築藝術創作的主題。

  關於中國近現代建築風格發展的情況,見中國現代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