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在戰國時寫作“鉩”或“”。印章在當時不論尊卑貴賤,皆稱為璽。那時還沒有印這一名稱。秦兼併六國後,規定天子的印章稱璽,臣民的印章皆稱印。漢承秦制,皇帝的仍稱璽(皇太後、諸侯王的也可稱璽)。在漢代的官私印中還出現印、印章、信印、印信等名稱。到瞭唐代一度改璽為“ 寶”,以後歷代帝王璽、寶並用。官私印在歷史上有過記、朱記、關防、圖章等名稱。

秦印

  秦以後,璽為封建帝王權位的象征,印成為官吏權力的憑證和百姓在社會生活交往中的信物。璽印的產生與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它的用途也極為廣泛。在先秦古籍中曾多次出現“璽”和“璽節”的記載。《周禮·地官·掌節》有“貨賄用璽節”的記載,鄭玄註解為“璽節者,今之印章也”。漢劉熙在《釋名》一書“釋書契”中也說:“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可見璽印最初是在貨物轉徙、存放和文書、簡牘及物品的封存過程中,起安全、保密和妨奸杜偽的保險作用的。此外,陶器上鈐蓋的璽印是工匠用來表明制作的標記。烙馬的,稱為烙馬印。古代的璽印有一種是用來殉葬的。唐、宋以後,盛行一種收藏印,是收藏者或鑒賞者鈐蓋在書畫上的標記。這時還有閑文印、齋館印等不同形式和用途的印章。而璽印的用途更為廣泛,種類也更加繁多。

  材料和制作 古代璽印的材料有金、銀、銅、鐵、玉、陶、石、琥珀、琉璃、骨角、竹木等。金屬材料的璽印制作有鑄、鑿之分。璽印的形狀和文字,以翻砂或拔蠟方法澆鑄而成的為鑄印;在鑄好的印坯上,鑿刻出文字的為鑿印。其他材料的璽印,多用刀鐫刻而成。

戰國古璽

商璽

  文字 璽印上的文字有朱文(印面文字凸起,又稱陽文)和白文(印面文字凹入,又稱陰文)兩種。在同一印面上也有朱文、白文相間的。先秦古璽上的文字,是戰國時期流行的古文,其中有的字形已簡化、訛變,因此比較難於辨識。秦代璽印上的文字是秦代使用的8種字體之一的摹印篆,它是在小篆基礎上加以變化,為瞭適用於璽印上的美觀而使用。漢代璽印上的文字稱為繆篆,這種篆書受當時隸書的影響而形成。還有一種鳥蟲書是源於春秋末期的美術化瞭的篆書。漢以後璽印上的文字除篆書外,有隸書、楷書、行書等,以及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古代少數民族文字。

漢代私印

(漢印)鳥蟲書印、古語印

漢代官印

漢代封泥

六朝官印

唐宋金元官印

  形狀 古代璽印的形狀一般為正方形。此外,有長方形(秦、漢時職位比較低的官吏使用長方形官印,其形狀約為正方官印的一半,又名半通印)、圓形、橢圓形、曲尺形、三角形、葫蘆形、柿蒂形、鼎形及不規則形等。璽印的印面有1面、2面,至5面、6面等。此外還有套印,由大小2個或3個印套合起來,這種印章多見於東漢,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內,像母抱子狀,所以又稱子母印。古代帶鉤上有印,稱為帶鉤印。

  古代璽印上端都有鈕,並穿孔可以佩帶。印鈕有壇鈕、覆鬥鈕、瓦鈕、鼻鈕、龜鈕、駝鈕、以及虎豹辟邪等。自漢代以螭、龜、駝、馬等印鈕,以區分帝王百官。私印上的鈕,沒有定制,其鈕式也更趨多樣。

元代押印、元代楷書印

  使用方法 從遺留實物來考察古代璽印的使用方法可分兩種:一為封泥之法,二為濡朱之制。封泥也稱泥封。

  古代公私簡牘大都書寫在竹木簡上,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以膠泥,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發物件,也常用此法,這封鈐蓋有印章的泥塊稱為封泥。其法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晉時代。魏、晉以後紙張普遍應用,竹木簡牘漸廢,這樣就出現璽印用紅或其他顏色的印色鈐印在書牒上,這就是所謂濡朱之制。

西夏官印

  古代璽印既是一種實用品,又是藝術品。今天可以利用它來研究古代歷史、地理、職官、政治等,以補史之闕,證史之誤,也可研究文字之演變,而且也是研究書法、工藝美術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