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中國古代城市環境和城市的整體構圖,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鮮明地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和思想狀態及其變化,體現瞭建築工匠們駕馭城市建築全局的卓越能力。

  隨著奴隸社會的產生,在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的基礎上產生瞭保衛奴隸主的城堡,隨之加進瞭商品交易的內容,即為城市。河南淮陽平糧臺和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城址,前者距今約4300餘年,後者距今約4000年,可能屬於或相當於夏朝。已發掘的築有城牆的商城有河河南鄭州和湖北黃陂盤龍城,它們都輪廓方正;盤龍城宮殿區在城內東北高亢處,軸線南對城門,顯然已有瞭藝術上關於對位的考慮。西周的情況尚不清楚。春秋戰國城址已發掘較多,較重要者如齊臨淄、燕下都、趙邯鄲等,它們都有城、郭之分,都有夯土城垣。城在郭的一角,為王宮所在,占據高地,在夯土高臺上建造宮殿;郭內主要居住平民,城市外廓不十分規整,體現瞭法傢提出的因地制宜的規劃思想。據《考工記》的記述,當時還有一種嚴格規整對稱,“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王城佈局方式,反映瞭儒傢的城市觀念,但現尚未發現典型的例證。秦都咸陽現在尚未發現城墻,僅知是在北部高原佈置宮殿,南臨渭河,河南有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漢長安是就著已建成的宮殿和河岸築城,仍不規整,在南部高地上置宮,北部為市和居民閭裡,西漢末在城南近郊建禮制建築群,可能已受到瞭周禮的影響。長安的宮城已不是附在郭的一角而是套在郭城以內。隨著封建國傢中央集權制的不斷加強,規整佈局逐漸成為都城規劃的主流,漢洛陽城有南北二宮形成軸線,城郭周正,已較為對稱。

中國古代城市佈局示意圖

  東漢末年曹操為魏王時營造的鄴城具有重要意義,城為東西橫長矩形,以東西向大街為橫軸分城為南北二部,北為宮殿苑囿,南為居民閭裡和衙署,從南墻正中向北的大街正對朝會宮殿,與橫軸丁字相交,是城市縱軸。全城規整對稱,秩序井然,分區明確。此後南朝建康、北魏洛陽(北魏)、隋唐長安和洛陽基本上都沿用瞭這個方式並有所發展。建康和洛陽隨著城市的發展,還出現瞭郭城、內城和宮城三城相套的方式,隋唐則總結為郭城、皇城和宮城相套的組合,皇城北部為宮城,南部隻列衙署和祖、社,分區更加明確。

  隋唐長安的東西二市在皇城之南分列左右,城市突出瞭皇宮的構圖中心地位。皇宮與城周的城樓和城內寺塔取得呼應。隋唐洛陽縱軸北通邙山,南望伊闕,考慮瞭與大范圍環境的結合,但縱軸偏在西側,全城東西不完全對稱,可以認為是長安的變體。長安城的規劃對於當時國內地方政權的都城以至日本的都城都產生過很大影響,黑龍江渤海國的上京和東京,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是模仿長安城建設的。可能從周代開始就已實行的閭裡制度,唐代稱為裡坊或坊,是在城市街道網形成的方格裡建造方形土墻,設坊門,一般居民住宅隻向坊內開門,實行宵禁,城市街景比較單調,市場集中設置在城內指定的少數坊內。

  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改建使都城佈局又發生瞭一次大的變化,其影響一直及於明清。汴梁是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也有郭城、內城和宮城三城相套及全城的縱橫兩軸。它與前代的最大區別是就原州衙改建的宮城不在全城的北部而接近正中,並且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街道面貌發生瞭很大改變,許多街道沿水路交通線伸展,不很平直,裡坊制取消瞭,店肆居宅都可向街開門,建築也更密集。城市面貌已不像唐代那樣莊重,更多的是世俗和繁華。汴梁內城也不像唐代的皇城隻列衙署祖社,同時也雜處居宅,這是由於改建前內城中已有居民的原因。汴梁在宮城正門與內城正門之間規劃的丁字形宮前廣場是北宋的重要創造,它豐富瞭宮殿的空間系列和全城的構圖內容。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也是就原有州城改建的,更加繁華,宮殿在城市南部,規模較小,城市外廓隨錢塘江和西湖蜿蜒,甚不規整。平江(今江蘇蘇州)是宋代另一重要城市,富於江南水鄉城市的特色。遼、金都各有幾座都城,其主要代表是在遼南京的基礎上擴建的金中都,它幾乎全部模仿汴梁而又規整過之,在位居全城中心的宮城前接建皇城,皇城內不列居宅;在宮城正門與皇城正門之間也有丁字形宮前廣場,宮城之北有遼代建造的天寧寺高塔,是城市空間系列組織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元大都在金中都東北(即今北京市北部),是參照中都並有意識地依據《考工記》的記述進行規劃的,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其宮前廣場從宮城正門穿過皇城正門抵達都城正門,為前後串連的兩個,氣勢更大。在皇城之北中軸線附近建鼓樓鐘樓,也是全城構圖的有機部分。明清北京(明清)城繼承瞭元大都的規劃並更加緊湊,在北部的內城之南接建外城,城市中軸線長達7.5公裡,全城規整方正的格局和中軸線上的系列處理使北京城市的建築藝術達到瞭封建社會的高峰。

  現存古代地方城市大多為明清所遺,北方多平原,城市常取方正格局,以十字街或丁字街為骨架,在交點上常建鼓樓,鼓樓以北或其附近是衙署,如西安、酒泉、蘭州、大同、太谷(見太谷城)等;南方多丘陵水道,城市順山勢河岸發展,不十分規整,如巴縣(今四川重慶)、泉州、衡陽等。

  中國古代城市大都力求規整對稱,以皇宮或衙署為統率中心,以鮮明的理性邏輯秩序體現瞭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中國古代城市在突出主體,重視城市的有機整體性及與大環境的關系,在平面和主體的構圖處理以及色彩的有機構成上,都取得瞭卓越的成就並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是中國建築藝術的重要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