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中國民主革命活動傢、中國畫傢。原名何諫,別號雙清樓主。祖籍廣東省南海縣,1878年7月26日生於香港,1972年9月1日卒於北京。何香凝於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1902年冬與廖仲愷一起赴日本留學,翌年9月在東京結識孫中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該會的第一位女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等職。

  何香凝的美術創作與她的革命活動是密切相關的。她在日本最初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學習博物科,後改入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學習繪畫,並參加瞭幾次武裝起義軍旗的設計和刺繡、縫制工作。回國後,與廖仲愷一起從事革命活動,仍抽空進行美術創作。她的早期創作除花卉、風景外,還常以雄獅、猛虎來表現中華民族的覺醒。她畫獅虎用細致的渲染和較精致的筆法,來描繪獅虎軒昂的動態的威猛的神情,富有質感和立體感。其代表作有《雄獅西顧圖》、《猛虎咆哮圖》。這時期的作品,主要受日本畫傢田中賴章的影響,強調色彩和氣氛的表現。回廣州後,又受嶺南畫派的影響,逐漸從註重色彩、渲染,轉向以水墨為主,追求中國畫的筆墨韻味。20年代中期,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爾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又背叛革命,拋棄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何香凝悲憤交集,堅決與南京政府決裂。其間曾與柳亞子、經頤淵、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吟詩作畫,抒寫胸中積憤。此時的代表作有《松菊竹雀》(1931)、《春蘭秋菊》(1933)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她輾轉流涉於上海、桂林、香港之間,向人民宣傳抗日,同時賣畫募捐籌款,支援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鬥爭。此時的畫風較前深厚凝重,其代表作有《雲外青山》(1948)。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她心境歡快,作畫不輟,即使耄耋之年,也仍以驚人的毅力,創作許多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巨幅山水畫。

《獅》

  何香凝出版有《雙清詩畫集》、《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集》、《何香凝中國畫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