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供奉神像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廟宇。通常稱為宮、觀、廟。道教建築主要是廟宇建築組群,宋以後也有極少數的石窟和塔。由於祭祀名山大川、土地城隍等神祇的祠廟歷來都由道士主持,所以許多這類祠廟也成為道教建築。

  道教起源於民間巫教和神仙方術,初步形成於東漢末年,本身沒有成熟的宗教理論。南北朝佛教極盛,道教模仿佛教,宗教形態趨於完備。唐朝奉老子李耳為先祖,上尊號為“太上玄元皇帝”,俗稱“太上老君”,成為與佛教釋迦牟尼同等地位的天神神;同時,將歷史的和傳說中的人物,以及祠祀中的自然界神祇納入道教神的統系,道教宮觀供奉的內容得以和佛教寺院匹敵。唐朝命各州建佛寺,同時也建道觀一所。唐長安城內有大道觀10餘所,其中著名的有玄宗之女金仙、玉真兩公主出傢為女冠的兩道觀;還有位於城市中心大道旁,占地達一坊的玄都觀。宋朝更重道教,宋真宗時,各主要祠廟都是道觀,其中玉清昭應宮為天下最大最華麗的道觀,有建築2620間。唐宋以後,道教繼續發展。金大定七年(1167),王嚞(重陽)創全真教派,其徒丘處機得成吉思汗禮遇,道教盛極一時。明清以後逐漸式微。

  道教的許多宗教儀軌模仿佛教,所以道觀建築與佛寺基本相同,沒有特別的宗教特征。如佛寺山門設兩金剛力士,道觀設龍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設4天王,道觀設4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寶殿供三世佛,道觀三清殿供老子一氣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壇、轉輪藏,道觀也有同類建築等。但道觀中沒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築,如大佛閣、五百羅漢堂、金剛寶座塔等。除此以外,道觀中的塑像與壁畫的題材多為世俗常見,建築風格也比較接近世俗建築,因此它的宗教氣氛不如佛寺濃厚。

  現存道教宮觀大部分為明清時重建,早期遺物很少。重要的有,蘇州城內玄妙觀大殿,北宋創建,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面闊9間,進深6間,重簷九脊頂,規模巨大,從中可見宋代道觀的一般規模;福建莆田縣玄妙觀,始創於唐,後代多次重修,現存建築不遲於宋;山西永濟縣的永樂宮,始建於唐代,元中統三年(1262)重建,現存有4座大殿等主要建築,較完整地保留瞭元代建築的風貌,後因黃河水利工程於1958年遷至芮城縣;晉城府城村玉皇廟,也尚存一部分宋元建築,其中28宿塑像,造型生動,技法純熟,是元代泥塑的精品。明清遺留的著名道觀較多,如北京白雲觀,江西貴溪縣龍虎山正一觀,陜西周至縣秦嶺北麓樓臺觀,四川成都青羊宮等,都很著名。山林道觀也有許多藝術水平較高的遺物,最著名的有青城山、嶗山和武當山等。青城山在四川省灌縣西南面,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歷代道觀林立,現尚存38處;嶗山在山東省青島市以東臨海處,山多奇巖怪石,現存大中型道觀10餘處;武當山在湖北省西北部,歷代均為道教名山,宮觀規模巨大,主峰金殿與紫金城尤為華貴。山林道觀多結合奇秀險怪的山形地勢建造,不僅本身空間靈活,造型優美,而且構成瞭大面積的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