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一般均呈曲線,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結構組成。重要的建築都以鬥拱挑出簷口,在屋簷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

  屋頂 有5種基本形式,即兩面坡兩端懸出的懸山頂;兩面坡兩端不懸出的硬山頂;四面坡的廡殿頂;上截為懸山或硬山,下截為廡殿的歇山頂、攢尖頂,其出現時間亦有先後之分,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秦漢時出現瞭懸山頂和類似攢尖的屋頂,但後者仍有一段短短短的正脊,各坡並未真正交匯於一點,東漢以後才產生瞭真正的攢尖頂和歇山頂;硬山頂出現最晚,是隨著明清時期房屋墻壁廣泛采用磚砌以後才大量采用的。除懸山頂和硬山頂外,其他形式的屋頂還可做成重簷的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各式屋頂

  屋坡的相交處一般都出屋脊。兩坡頂有一條正脊(有時兩坡圓轉相接,無正脊,稱為卷棚或元寶脊),有時在兩坡左右端各砌出1條上下方向、裝飾性的垂脊;四坡頂有一條正脊和4條斜向的戧脊;歇山頂有9條屋脊,即1條正脊、4條垂脊、4條戧脊。攢尖頂隻有戧脊,數目為4~8條,隨平面形狀而定;圓形攢尖頂沒有屋脊。各種屋頂戧脊前段收小的部分又稱為岔脊。各脊脊端或脊上常有輪廓高起的裝飾,如正脊的吻獸(亦稱鴟尾、鴟吻或正吻),垂脊和戧脊上的垂獸、戧獸,岔脊上的許多仙人走獸等。早期屋脊多為瓦片壘物,明清時期普遍采用各種專門的脊件。

  屋頂根據其本身的造型性格,分別用於不同的場合。如廡殿頂格調恢宏,用於高級建築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和門屋;歇山頂性格華麗活潑,一般用於配殿;攢尖頂多用於亭、塔;懸山和硬山頂多用於住宅。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對於屋頂的形制及其裝飾都有許多等級化的規定,明清時期尤為嚴格。屋頂的形式、高度,脊飾的形象、尺寸和數目,以及所用材料的顏色均須根據建築的等級而定,不得超越。

  梁架 指木結構房屋的上部骨架,就其結構方式可分為抬梁式和穿鬥式兩大類型。抬梁式是在柱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放置大梁,大梁上再疊置幾層縮短的梁,各短梁的兩端梁下置墊木或短柱,支承在下一層梁上。最上的短梁稱平梁,正中立短柱。在相鄰兩片梁架之間,於正中短柱柱頭和各梁梁頭用沿開間方向的檁子連接起來,即構成一“間”。檁下可能還施用墊板和木枋。穿鬥式是沿房屋進深方向立一排柱,柱高均直達各檁,用以支承檁子;柱間用長枋橫向貫穿,兩片梁架之間除檁子外又用逗枋和纖子連系起來。抬梁式常用於北方建築,也用於南方的較高級建築;穿鬥式多用於南方一般房屋。

  對梁架的藝術加工有以下幾種方式:①把梁作成月梁形式,即梁的上下表面均被削成向上微微拱起的弧線,同時對梁間墊木、短柱的輪廓也作各種藝術加工。如做成瓜形、駝峰形等。梁和短柱接頭常用木雕飾。②在梁表面雕刻更多的花飾,主要見於清代建築,有的花飾僅施於梁端,有的則通身滿雕,有過於繁瑣的傾向。③在梁上繪制彩畫。

  鬥拱 置於簷下柱枋之上,以層層稱為拱或昂的短木向外挑出以支承屋簷或梁頭,各層短木之間起支墊作用的小木塊稱為鬥或升,總體即為鬥拱。鬥拱依其部位或時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宋代稱置於一般柱頭、轉斜角柱頭和闌額上的鬥拱為柱頭鋪作、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清代則分別稱為柱頭科、轉角科和平身科等。

  最早的鬥拱形象見於西周青銅器命簋上所用的櫨鬥,在戰國青銅器刻紋中也有成組的鬥拱。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壁畫、明器、石闕和墓室中都表現有成組的鬥拱,多為柱頭鋪作。唐代鬥拱已達到成熟階段,已有補間鋪作,大多隻有一朵,比柱頭鋪作簡單。唐代建築出簷深遠,鬥拱雄大疏朗,表現瞭鬥拱所具有的結構美。宋代補間鋪作加多,形制趨於復雜,與柱頭鋪作基本相同,鬥拱尺度變小,反映瞭此時鬥拱的結構作用逐漸減弱和裝飾作用的加強。明清時期鬥拱的結構作用更為退化,裝飾作用幾乎已成瞭鬥拱的唯一功能。明清的平身科鬥拱增加到四~六攢,甚至更多,尺度變小,鬥拱的形象也變復雜,如用45°方向的斜拱互相搭連,形成網狀,稱為如意鬥拱,或將鬥拱組合成螺旋形網的樣子,用於藻井周圍。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鬥拱

  翼角起翹 屋頂起翹的轉角,由其形式很像鳥翼,故稱翼角。

  在屋頂轉角處為瞭承托兩個方向的屋面,使用瞭一條45°方向的角梁,角梁比椽子粗大,為瞭使接近角梁的簷子與角梁上皮取平,於是在靠近角梁的椽下,使用長三角形的墊木把椽子逐漸抬高,屋簷的輪廓線也就向上翹起,即為起翹。通常為使造型更加完美,角部又向外伸出,稱為出翹。

  角翹的起源可能與鬥拱的發展有關。唐代以前,鬥拱很大,出跳深遠,角梁(相當於45°的椽子)處仍使用不太粗大的構件,通常也就沒有起翹。唐代建築仍以無起翹為主,但也有起翹的做法。宋代以後,鬥拱出跳漸短,椽子負荷加大,轉角處重量特大,45°椽子普遍演化為粗大的角梁,起翹隨之普及。

北京紫禁城角樓之翼角

  舉折與舉架 確定屋架高度和屋面坡度的技術作法。宋代稱為舉折,清代稱為舉架。屋面坡度按照建築等第和屋面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舉折的具體作法是,先按前後最外一條桁(即檁)的距離定脊高度,再從上而下分段按各段舉高1/10、1/20、1/40……依此下折而定每椽的斜度。舉架的作法是將房屋的椽子,從簷部開始自上而下逐漸增加斜度,通常規定,第一條椽子的斜度為50%,然後依次為70%、80%、90%對比,工匠簡稱為五舉、七舉、八舉、九舉。舉折與舉架的作法使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它可以掩飾屋面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凹凸誤差,也可使屋面形成優美的凹曲面,大大減弱瞭屋頂的沉重感。

舉折與舉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