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是鋪於建築物內地板及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露天地面上的編織物。中國古代地毯以棉紗為經緯線,用彩色毛線或蠶絲線做栽絨結。其編織工序大致由打結、過緯、剪荒毛3道工序循環往復完成,要求織工有熟練的編織技術和一定的審美能力,使其有花紋突出、毯面平整、毛澤光亮的效果。

  中國編織地毯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將地毯稱為“氍毹”、“毾”、“毾壁”、“毛席”、“地衣”等,用途亦略有區別,有的鋪在地上,有的鋪於床前榻登上,也有的掛在牆墻壁上。地毯由於原材料的關系,年代久遠不易保存,使歷史上各朝代的地毯大都蕩然無存。但從古籍文獻、繪畫及考古發掘中仍能看到古代地毯的一些蹤跡。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的一幅表現宴樂的壁畫中,人物坐在有紋飾的地毯上,呈飲酒觀藝狀。敦煌石窟的壁畫上也描繪有地毯。如112窟唐代壁畫樂隊、98窟北壁五代壁畫梵天請問經變一伎樂、217窟宋代壁畫悉達太子五欲樂隊、409窟東壁西夏壁畫供養人,以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唐代周昉的《紈扇仕女圖》和五代胡瓌的《卓歇圖》等繪畫中,也都展示瞭各時代不同裝飾風格的地毯。其中有皮球花、團花、蔓草紋、三角紋等裝飾圖案紋樣,是研究古代地毯發展史的重要的形象資料。1959年,在新疆民豐大沙漠1號東漢墓中,出土有毛毯殘片,系用紅、緋、棕、葡灰、駝、黃、白等色線編織紋飾。1984年,在新疆洛浦縣賽依瓦克村1號漢墓中出土一塊葉紋栽絨毯,長76厘米,寬73厘米,毯邊為紅色,毯心在葡灰色的菱形紋中用緗色、黃、湖黃等色線編織葉紋。該毯栽絨平整,編織緊密,為目前出土的保存完整、年代最早的栽絨毯。

新疆和田出土的漢代樹葉紋緙毛坐毯

  故宮博物院藏有許多北京、甘肅、青海、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編織的地毯,均是當時各地向清廷的貢品。如木紅地四合如意天華錦紋栽絨毯,織於康熙年間。毯長3.09米,寬2.04米,以棉紗為經緯線,以彩色毛線栽絨;毯外邊為深藍色,大邊為方棋朵花錦紋,中邊為串枝玉蘭,毯心為四合如意天華錦紋;此毯以木紅為地,以桔黃、淺黃、粉、白、深藍、淺藍、孔雀藍、深棕等色線編織紋飾,莊重、大方、華麗。金地花卉紋絲毯,長3.27米,寬1.64米,是乾隆年間新疆維吾爾族編織的。此毯以棉紗做經緯線,以蠶絲做絨結,用金銀線織地,栽絨較短,用色濃艷,紋飾活潑,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