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傢和匠師,創造瞭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即中國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瞭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傢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瞭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歷史發展 中國繪畫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風格鮮明,形式獨特,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早期繪畫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上溯到遠古的巖畫和繁榮於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的非常豐富的裝飾紋樣,近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房屋的地面上發現有人物和動物的繪畫殘跡;遼寧西部凌源、建平交界之牛河梁發現屬於紅山文化的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中有彩繪墻壁殘塊,為最早的壁畫。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技巧上雖尚處於稚拙階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對人物、魚、鳥等外形動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征,並表現作者的信仰、願望,用以美化生活,猶如一片絢麗的彩霞,映現瞭中國繪畫史的黎明。

  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繪畫已有瞭相當的進步。古籍中已出現有關繪畫活動的記載,如周代宮廷及明堂中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楚先王廟及卿祠堂中也繪有歷史、神話等內容的大型壁畫。近年在河南安陽商代殷墟遺址及陜西扶風西周墓葬的發掘中都曾發現壁畫殘跡,兩相印證,可知壁畫已流行於當時上層社會。這時的繪畫形象,可從青銅器及玉器上的裝飾紋樣,戰國時期漆器上的彩畫,特別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畫和繒書圖像中看出中國繪畫在當時已達到較高水平,為秦漢時期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從風格上看,商代莊嚴神秘而縟麗,西周趨於典雅,春秋以後社會和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繪畫內容逐漸更多地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活潑生動,技巧上有著巨大的飛躍。

  歷時400餘年的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秦漢王朝與相鄰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觸,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瞭繪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漢代宮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築物上多有壁畫,用以宣揚禮教,褒揚功臣,如西漢麒麟閣,東漢雲臺畫功臣像、魯靈光殿壁畫包括天地神靈歷史人物等。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畫像磚,特別是陸續出土的帛畫,對瞭解此一時期的繪畫面貌提供瞭豐富的形象資料。漢代繪畫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的風格,又有趨於細密臻麗的帛畫,生動地塑造瞭現實、歷史及神話人物形象。在表現人物、動物動態,揭示情節高潮,反映現實生活等方面,有著重要成就。漢代繪畫作者絕大多數是工匠,他們在作品中不僅顯示出卓越的藝術才能,而且也融入瞭勞動者的感情。

東漢:牛耕畫像石

  三國兩晉南北朝處於長期分裂混亂之中,戰爭頻繁,民生疾苦,但卻是繪畫史中的重要階段,繪畫藝術仍在曲折中得到發展。苦難的時代,給佛教提供瞭傳播和發展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盛,遍及南北。中原地區寺廟壁畫現雖已蕩然無存,但石窟壁畫如新疆克孜爾石窟,吐峪溝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特別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時期壁畫,展示出高度的藝術造詣。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南方經濟的開發也刺激和推進瞭繪畫藝術的發展。上層社會對繪畫的愛好和重視,並直接參加繪畫創作,使繪畫不僅是“百工”之事,而且湧現出一批有文化修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傢,如顧愷之等,與廣大工匠一起為繪畫的繁榮作出瞭貢獻。在漢代繪畫發展的基礎上,這一時期人們對繪畫特點和功能有瞭進一步認識,繪畫史和繪畫理論著作開始出現,玄學的流行,文人崇尚通脫,從而使文學創作得到解放和繁榮,以及域外美術樣式的輸入也使繪畫題材內容及表現方法均有所發展。漢代流行的經史故事等題材的繪畫雖仍占一定比重,但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卻迅速增多,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創作也日趨活躍。山水畫和花鳥畫開始萌芽。此期繪畫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追求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體現瞭這一時期繪畫的水平。

  繪畫的全面繁榮 隋唐兩代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傢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瞭新的機運,使繪畫藝術形成燦爛輝煌的局面,湧現出一批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畫傢。唐代繪畫體裁仍以人物畫為主,宮廷衙署及寺觀壁畫占相當比重,褒揚功勛的功臣畫像仍在繼續,石窟及寺觀壁畫較南北朝有著更大的發展,其規模之宏偉、技藝之卓絕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畫中流行大型的經變題材,如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美好圖景的《西方凈土變相》,其中穿插描繪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顯增強,甚至出現以宮娃為模特塑造菩薩形象的現象,附於佛寺壁畫中的供養人占瞭更大的壁面,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繪畫適應社會好尚而趨於世俗化的傾向。在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有流行,如長安佛寺中於闐畫傢尉遲乙僧的作品。但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占瞭絕對的優勢,對後世影響更為深遠,如吳道子的壁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創造瞭蓴菜條的線描和淡設色的吳裝樣式。周昉創造瞭水月觀音的嶄新形象,都為後代所遵依,又顯示出外來佛教繪畫樣式形象走向民族化的成熟。唐代人物畫反映瞭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輦圖》;也描繪瞭功臣勛將,如《凌煙閣功臣圖》;相鄰民族,如《西域圖》、《職貢圖》;皇室貴族,如《玄宗試馬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文人雅士,如《醉學士圖》;也有少數畫傢表現田傢生活題材的繪畫創作。萌芽於東晉南北朝的山水畫至此時有瞭明顯的進步,富麗精工而富於裝飾性的青綠山水得到社會的欣賞,水墨山水也相繼開始抬頭。隋代展子虔所畫山水具有咫尺千裡之妙,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技巧上更有提高,對青綠山水的發展也作出瞭貢獻。而吳道子於佛寺壁上畫怪石崩灘,達到“若可捫酌”的真實效果,又因一日之內能在大同殿壁上畫出嘉陵江三百裡的山水,而與李思訓之作“皆盡其妙”。王維、張璪也以水墨山水著名,可見唐代山水畫有著多種風貌,金碧青綠與水墨揮灑並行,專門山水畫傢日益增多,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階段。隨著社會的需求,花鳥畫也開始興起,唐代花鳥畫側重描繪鷹鶻、仙鶴、孔雀、雉雞、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麗。由於武功隆盛和貴族遊獵的風氣,使鞍馬等題材也成為繪畫專科並取得相當高的成就。由於印刷術的發明,版畫也隨之得到發展,唐代版畫多用於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扉頁畫,四川成都唐墓中出土的陀羅尼經咒都顯示瞭較為成熟的雕印技藝。唐代繪畫不僅大膽汲取、借鑒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而且還通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到其他國傢,當時大食都城中有中國畫工獻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曾在中國以高價收購名畫傢作品,中國繪畫通過中日兩國的使者、商人、留學生、僧侶等傳入日本,對日本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瞭很大影響。唐代繪畫燦爛而恢宏,具有昂揚磅礴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唐舞樂屏風

  五代兩宋以後,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成為中古繪畫的鼎盛時期。由於唐末以來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繪畫藝術服務范圍有所擴展,一些畫傢進入手工業行列,其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增強瞭藝術與社會的聯系。皇室貴族為政治需求及從裝飾環境出發,創建瞭宮廷畫院,集納優秀畫傢,對繪畫創作提出更多的要求,繼西蜀、南唐之後,宋朝統治者也設置畫院,擴充機構,招攬人才,給畫傢授以職銜,從而使宋代成為歷史上宮廷繪畫最興旺最活躍的階段。文人學士把書畫視為高雅的精神活動和文化素養,並對繪畫提出鮮明的審美標準,在創作和理論上都開始形成獨特體系。社會、宮廷、文人士大夫之間的繪畫創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響,使宋代繪畫在內容、形式、技巧諸方面都出現群彩紛呈、多方發展的局面。宋代繪畫題材較唐代有很大擴展,人物畫中宗教寺觀壁畫雖仍具一定規模,特別是道教繪畫由於宋王朝對道教的提倡而有所發展,但石窟藝術已呈明顯衰退之勢,寺觀壁畫中為適應市民趣味,描繪生活形象及熱鬧場面的內容占瞭重要位置。經史題材的人物畫,如《孝經圖》、《詩經圖》等也流行於時。但最有建樹的是廣泛表現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盤車圖》、《耕織圖》等;與節日民俗活動相結合的節令畫,如《大儺圖》、《冬至嬰戲圖》、《觀燈圖》等;借描繪歷史傳說反映人們對現實生活態度的歷史故事畫,如《文姬歸漢圖》、《采薇圖》等;描繪文人韻事,如《西園雅集圖》等,也占一定比重。肖像畫已普及於社會上。版畫除佛教經卷圖像外,還用於經史著作,如《列女傳》等,科技書籍如《營造法式》等及圖譜、畫譜如《梅花喜神譜》的插圖,並已有獨幅版畫出現。尤其是以雕版印刷年節需要的年畫,更使版畫普及深入民間。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最為顯著,五代時中原地區的荊浩、關仝,江南地區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巧塑造瞭不同地區的山水畫,風格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傢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瞭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發展,五代時江南徐熙的田園花果和西蜀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風格。北宋趙昌的設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以趙佶為代表的院體花鳥畫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開水墨寫意之先導。文人學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著重表現主觀情趣,與民間畫工及宮廷花鳥畫的高度寫實、刻畫入微的畫風迥然不同。五代兩宋繪畫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創造,畫傢註意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體驗,藝術上倡導寫實,具有精密不茍嚴謹認真的精神,但在創作中又註重提煉取舍,要求形神兼備,把工筆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純用墨線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貢獻,一些畫傢在寫意人物花鳥上也進行瞭可喜的嘗試,豐富瞭繪畫的形式和表現技巧。與宋王朝先後並立的遼、西夏、金等王朝統治下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國北部地區,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湧現出胡瓌、胡虔、耶律倍等少數民族畫傢。宮廷及陵墓也繪有壁畫,創作瞭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表現該民族風習的繪畫作品。遼金地區的文人士大夫繪畫在北宋文人畫傳統基礎上加以發展,對元代文人畫有著直接的影響。

宋佚名:《秋山紅樹圖》

  文人畫和民間繪畫的發展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時期有瞭巨大變化。文人畫獲得瞭突出的發展,對職業畫傢及民間畫工的繪畫(即行傢畫)則帶有嚴重偏見,認為隻有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即利傢畫)最高雅、最超逸。題材上山水、花鳥占有絕大比重,而表現社會生活的人物畫除個別畫傢擅長外,則日益呈衰微之勢,隻有肖像畫尚保持相當水平。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趣,提出“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不趨附社會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閑情逸趣,湧現出難以數計的文人畫傢和作品,其中有相當數量帶有因襲模仿、內容空泛的弊病,但其中也不乏卓有成就的文人畫傢,他們借繪畫抒寫高尚情操,發泄對黑暗腐敗勢力的不滿,藝術上敢於突破陳舊成法的藩籬,註意師法自然,勇於創造革新。文人畫註意筆墨情趣及詩文書法相結合的題跋。此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傢中,既有為正統文人畫奉為典范的趙孟篎、元四傢(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吳、惲”,又有帶有鮮明個性的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燮、李鱓、金農等人,分別在不同方面作出貢獻。明清繪畫中另一值得矚目的發展是民間繪畫的書籍版畫插圖和年畫的繁榮興盛。由於小說戲曲創作和演出的活躍,及手工的突飛發展,推動刻書行業勃興,書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圖以吸引讀者,舉凡經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別是小說戲曲大多附有插圖,繪形寫景,備極生動,運刀雕版,明快剛健,或細如擘發,或拙如畫沙,由於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藝術成就頗高。年畫則由於雕版套色技術的成熟得以進一步推廣普及。明清年畫繼承瞭宋代繪畫的傳統,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手法,描繪社會生活,表現神話傳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手法活潑自由,色彩紅火熱烈,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明唐寅:《湖山一覽圖》

明《盛明雜劇》二集版畫插圖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化,封建社會發展成熟的繪畫又隨著時代的驟變而有所變革。

  風格與特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歷經數千年的漫長歷史,形成瞭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民族特征,並被歷代藝術傢發揚光大。

  民族感情、人品和畫品 中國繪畫的強大生命力,首先在於歷史上優秀的畫傢(包括民間勞動者出身的工匠)適應本民族的審美要求,不斷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風貌的作品。從反映遠古時期信仰和情感願望的巖畫和彩陶花紋,到現代繪畫中的優秀作品,大都浸潤著熾熱的民族情感。漢代以前的作者多數是地位卑下的工匠,但其作品(如畫像石、畫像磚)手法之活潑純樸、生活場景之巧妙生動,至今仍散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魏晉隋唐石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也是工匠的創作,他們不僅以高超的技藝,憑借對生活的觀察、概括及豐富的想象,塑造瞭無數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場面。魏晉以後,出現瞭有文化素養和優越條件的專業畫傢,但多數作者仍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民群眾保持著聯系,唐代周昉畫章明寺壁畫,起稿時都人士庶觀者以萬數,他傾聽大傢的意見隨日改定,歷經月餘,最後眾人無不嘆其神妙。宋代一些花鳥畫傢,為瞭創作不僅親自蒔花養鳥和深入自然,而且向園丁請教,具有虛懷若谷的美德。中國傳統繪畫不僅註重畫品,而且註重人品道德,不少畫傢表現瞭高尚的情操,其畫不以勢利動、不以金錢換取。明代陳洪綬尤喜為貧不得志的人作畫,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筆。鄭燮畫竹,聲稱以慰天下之勞人,他又題詩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顯示他對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不少畫傢在民族危難之際,大義凜然,宋代李公麟傢小史趙廣,雖畫名不顯,但靖康之難,金兵迫令其畫所擄婦人,趙廣寧肯被割斷手指也決不脅從。他們用畫筆贊頌正義、歌頌自由,在不同程度上發泄對腐敗黑暗勢力的不滿,歌頌大自然的壯美或秀麗,借描繪花鳥蟲魚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操。宋末龔開畫宋江36人像,從忠義角度對起義英雄贊頌;徐渭以亂頭粗服的風格畫荷蟹葡萄表示對懷才不遇的不平遭遇的抗議;陳洪綬畫《九歌圖》、《西廂記圖》表現對國傢命運的關切及對自由愛情的贊許;朱耷畫怪鳥白眼看天流露對清王朝的不合作態度;羅聘畫《鬼趣圖》、齊白石畫《不倒翁》都在一定程度上諷刺瞭舊時代政治腐敗;徐悲鴻用“山河百戰歸民主,踏平崎嶇大道平”的駿馬歌頌光明的新時代的到來。

  形神兼備與表現形式 中國繪畫藝術從一開始就不單純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強調神似。形似隻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現內在的本質精神。漢魏繪畫擅長表現動態氣勢,已神氣迥出。西晉衛協的畫,“雖不該備形妙,頗得壯氣”。謝赫“六法”以氣韻生動置於首位,五代山水畫傢荊浩謂繪畫應力求氣質俱盛的“真”,而別於“得其形遺其氣”的“似”。宋代繪畫極重寫實,但決不是客觀物象的再現,而是更重視提煉概括,形神兼備。一些文人畫傢側重於神似而不拘泥於細致刻畫,蘇軾甚至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見解。元明以後寫意畫勃興,實踐上有瞭更多的創造探索,陳洪綬人物畫的大膽誇張,朱耷花鳥畫的奇特變形,石濤等人山水畫的蓬勃生氣,都達到以神造形、表現強烈鮮明的主觀感受;齊白石則堅持似與不似之間,也極為強調神似。中國繪畫鄙薄“一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競尚高簡,變為空虛”的欺人之作。註重神韻也為近現代其他畫種所汲取,成為民族繪畫的主要特色之一。

  中國傳統繪畫重視筆墨,以線作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而不是像西洋畫那樣重視光線體面。傳統繪畫以毛筆為工具,用筆因輕重緩急的不同,所畫出的線描不僅表現對象形體,而且具有形式美感,能體現出不同的氣質和個性,從而大大加強瞭作品的藝術魅力。南北朝時繪畫理論傢謝赫在其所著的《畫品》中,列有品評繪畫藝術水平高下的六法中,即提出“骨法用筆”的準則,東晉顧愷之作畫如春蠶吐絲,纖柔優美,緊勁聯綿。吳道子的線描豪放健美,筆不周而意周,畫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此後不少畫傢著力追求用高度簡練的筆墨表現豐富的內容。南宋梁楷的減筆和以後發展的寫意畫法都體現出高度的藝術技巧。由於書法與繪畫工具相同,行筆有某種共同性,因而唐代即提出書畫用筆同法。元代以後,更重視吸取書法用筆入畫,豐富瞭繪畫的表現技巧,直至清代揚州八怪及吳昌碩所表現的金石氣到瞭高峰。中國古代稱繪畫為丹青,謝赫六法論中講“隨類賦彩”,對色彩運用極為重視,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色彩既不是環境色,也不完全是固有色,而是更多帶有主觀創造,其中既有燦爛艷麗的青綠金碧,又有樸素淡雅的水墨淺絳。但五彩絢麗並非自然模仿,水墨勾染也並不單調,吳道子的淡彩吳裝,李公麟的白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直到齊白石的紅花墨葉,通過墨色濃淡幹濕的微妙變化同樣具有五彩絢麗的效果。用筆和用墨巧妙結合,相互映發,使中國傳統繪畫達到瞭優美的效果,也是中國畫的基本特點之一。

五代:觀世音菩薩毗沙門 天王像(局部)

  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不像傳統西洋畫那樣采取靜止的焦點透視,而常常是大膽自由地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中國畫傢早在公元5世紀上半葉就已經認識到瞭透視法則,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初步的基本的透視理論,隋代展子虔畫山水已達到咫尺千裡之妙。與西洋畫傢忠於物象的透視準則相比,中國畫傢更註重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處理構圖時常使用類似鳥瞰式的觀察方法和左右移動視點的獨特方式,以及高度提煉概括的手法,來處理紛呈繁雜的自然物象,因而產生瞭描繪城鄉廣闊地域風情的《清明上河圖》,氣勢磅礴的《長江萬裡圖》,景色連綿的《千裡江山圖》、《富春山居圖》,敦煌北朝壁畫中的本生題材(如九色鹿本生)、寺觀壁畫中的神佛連續故事和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以景物連綴出不同時間的情節,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特征之一,這種出色的技巧和手段,日益為現代藝術所借鑒。

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部分)

  傳統繪畫稱構圖為經營位置或章法,即不僅是形式變化,而是如何突出主題,表現優美動人的意境,鮮明的表達畫傢的主觀情趣。畫面結構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嚴謹精練,藝術上註重象外之趣、畫外之意,一樹一石,寥寥幾筆,巧妙佈置,引起無限遐想,常達到引人入勝、玩味不盡的效果。

  詩書畫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繪畫既要求畫傢重視修養,讀萬卷書;同時又要重視豐富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行萬裡路。要求詩、書、畫的完美結合,要有詩一般凝練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後,更註重書畫題跋,以詩文抒發情感,喚起觀者的聯想和共鳴,使畫面境界因詩而豐富提高。如王冕題畫:“吾傢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徐渭題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齊白石題不倒翁:“白面烏紗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倏忽將爾來打破,混身何嘗有心肝”,都達到借物抒情言志、詩畫珠聯璧合的境地。詩、書、畫多種藝術形式的聚合,是中國傳統繪畫獨具的特色。

  近現代繪畫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社會在急速的發展和變化,中國繪畫也隨之發展和變革。中國傳統繪畫有著輝煌的成就,但由於它生長、成熟於封建社會之中,一時難以適應表現現代生活和情感,由歐洲、日本傳入的西洋繪畫,又存在著如何適應中國人民的欣賞要求的問題。風起雲湧的革命形勢,需要繪畫投入戰鬥。不少有作為的畫傢為發展中國畫和西洋畫,和以繪畫為武器投入革命鬥爭,寫出瞭燦爛輝煌的一頁。

  晚清的中國傳統繪畫由於存在因襲模仿、脫離群眾的弱點,已處於衰勢。但一些畫傢適應新興工商業城市的要求,發揚傳統技巧中的精華,汲取民間和外來畫種的營養而有所突破,出現瞭任頤、虛谷、吳昌碩等代表性畫傢。有的畫傢在傳統基礎上恢復師造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外國繪畫的某些技法表現新內容,大膽探索,作出可喜的成就,如嶺南畫派及徐悲鴻、劉海粟、蔣兆和等。齊白石則在“刪去臨摹手一雙”,直至衰年變法,使中國畫某些領域得到發展。歐洲繪畫通過留學國外歸來的畫傢們的實踐和學校培養,湧現瞭一批早期油畫傢,從古典寫實到近代諸流派都有所探索。值得註意的是在抗日戰爭及三年解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富有戰鬥傳統的版畫、漫畫、連環畫、年畫、宣傳畫等,創造瞭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發動群眾革命鬥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呈現出無比的活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中國繪畫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畫為擺脫陳舊的模式,在題材內容上表現新思想新事物,在藝術形式上進行瞭不斷的多方面探索。明清以來,一直處於衰勢的人物畫在這時則著力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山水畫傢通過旅行寫生,面向生活,描繪錦繡河山。花鳥畫傢力圖在傳統基礎上運用新技巧,創造嶄新的意境。中國畫傢還參加瞭年畫、連環畫的創作,工筆畫和寫意畫的技巧也都有瞭新的突破。

現代蕭肅:《向人民政府建議》

  油畫等外來藝術形式經過幾代畫傢的努力,已成為反映現代中國社會生活和人民情感的主要畫種之一。油畫傢們進一步學習外國油畫藝術的優秀技巧,同時也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取得瞭一定的成就,其中在歷史畫、肖像畫的創作方面成就尤為突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通過對年畫和連環畫低級庸俗內容的改造,使其成為最普及的兩大畫種,由於現代印刷技術的提高,使它們得以深入千傢萬戶,在表現新生活、宣傳新思想上出現瞭大量優秀作品,對於豐富人民生活、培養審美情趣,起瞭不可低估的作用。漫畫繼續發揚其獨特的作用,無論是國際性、政治性、小品幽默,歌頌的、諷刺的題材都有不少佳作。群眾繪畫創作的活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美術領域中的一大成就,工廠、農村及城市文化館,成為組織培養群眾業餘繪畫創作的重要機構,並且從中湧現出不少藝術人才。

  繪畫史和繪畫理論隨著繪畫創作的活躍也取得瞭很大的成就,隨著傳世作品的整理和考古發掘的發現,大大豐富瞭繪畫史資料,用科學觀點和方法進行著述,闡揚繪畫優秀傳統,改變瞭原來繪畫史的薄弱狀態,一支繪畫評論隊伍已經形成。

  1976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繪畫領域有瞭突飛猛進的發展,老畫傢恢復瞭藝術的青春,傳統繪畫藝術在革新中又煥發出耀眼的光彩,繪畫創作中僵化的模式逐漸突破,不隻表現新生活、新意識、新理想,從傳統的、民間的、外來的藝術中尋求借鑒,對形式美、技術美也進行瞭大膽的探索,藝術語言日益豐富,風格題材也日趨多樣,在各種繪畫形式中都出現瞭極為活躍的局面。雖然不少藝術問題尚處於探索階段,有待於在不斷實踐中檢驗,但繪畫園地的春天已經到來,在今後發展中必將取得更光輝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