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蠡甫

  中國現代美術史論傢、翻譯傢、美學傢。字敬庵。1900年9月27日生於上海,卒於1992年。早年就讀於上海青年會中學和上海聖約翰大學附中。192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30年代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1937年遊歷英國、法國、德國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在各大博物館考察西方藝術;曾任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兼秘書,出席在巴黎舉行的第15屆代表大會。1938年歸國任復旦大學文學院院長和文藝批評教授。1939年開始撰寫研究中國繪畫及畫論的論文。1942年應馬衡之聘,任故宮博物院顧問。1949年任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至今。現又為復旦大學西方文論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全國外國文學學會顧問、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上海中心成員等職。

  伍蠡甫的早期著作當推《談藝錄》(1947,商務印書館)。此書是9篇論文1篇譯文的結集,重點研究中國繪畫的審美特征,如意境、線條、距離、風格等。60年代主編瞭《西方文論選》,對西方古代和近代著名的文獻作瞭精選和扼要的分析介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當時對西方文論研究的空白。80年代初又主編瞭《現代西方文論選》,並與胡經之合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與朱立人合編《當代外國文藝美學文選》,使對西方文論的介紹更見系統。1983年出版《中國畫論研究》,這是他從70~80年代對傳統畫論、畫傢思想研究的結集,其中對中國畫論中的許多重大理論范疇如氣韻、骨法、畫中有詩、文人畫等,作瞭細致深入的探討。1986年,《伍蠡甫藝術美學文集》出版,書中收集瞭他的主要藝術美學著作,側重於中西藝術理論比較研究;又寫瞭中國古代《名畫傢論》,主編瞭《山水與美學》、《中國名畫鑒賞辭典》,發表瞭《蘇珊·朗格情感形式合一論與中國繪畫美學》、《漫談形式》、《傳統與創新,再現與表現》、《說虛靜》等論文,綜觀伍蠡甫的繪畫美學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可以說他學貫中西,修養廣博,把握傳統繪畫美學的具體性和精微性,並將中西畫傢與畫論間的區別與聯系提升到藝術美學的高度加以剖析,取得瞭較高的成就。

  伍蠡甫亦善畫山水,早年得黃賓虹指點,後師法五代董源,並著重寫生。其畫古厚鬱勃,樸拙圓湛。40年代曾在重慶、貴陽、昆明、成都、上海、香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晚年作品融入西畫之法,1983年上海中國畫院為他舉辦觀摩畫展,出版有《伍蠡甫山水畫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