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外國故事片或非漢語普通話的影片譯製成漢語普通話影片的專業製片廠,廠址在上海。上海電影製片廠在1949年籌建譯製片組。1950年譯製出第一部蘇聯故事片《團的兒子》。以後經過不斷創作實踐和技術改革,譯製影片的範圍、數量和品質逐漸擴大、增加和提高。1957年,以譯製片組為基礎,正式建成上海電影譯製廠。50年代,譯製一部影片(以10本計算)至少需要40天,甚至長達60天以上;譯製的年產量在100本左右;技術設施方面,採用光學錄音。80年代,譯製一部影片隻需十十幾天時間,配音質量可接近或達到原片水平;譯制年產量在500本左右;技術設施方面,采用磁性錄音。在原片缺乏國際音效聲帶的情況下,能采用自行剪輯音效素材等工藝進行補償。到1985年為止,譯制廠先後共譯制瞭五大洲35個國傢生產的故事片、美術片、大型紀錄片和科教片共計700部左右,還配音復制過不少中國少數民族語片和粵語片。80年代以來,又試行把中國影片《孔雀公主》、《武當》、《城南舊事》等譯制成英、法、西班牙等外語片。該廠譯制的許多外國影片在國際影壇上享有很高聲譽。上海電影譯制廠擁有一批深受觀眾歡迎的配音演員。在他們譯制配音的影片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日本的《啊,野麥嶺》、《遠山的呼喚》,英國的《苔絲》,法國的《國傢利益》,美國的《勝利大逃亡》等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譯制片獎。

《啊,野麥嶺》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