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攝製技術、影片放映技術與電影器材製造技術的總稱;使電影成為影響廣泛的獨特藝術形式以及活動影像和聲音的再現手段的物質基礎。

  電影技術是在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學和其他鄰近學科成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發展與充實起來的。電影技術的基本任務是:用電影膠片將靜止或運動著的被攝體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來,然後用光學方法在銀幕上將其再現出來,同時播放出記錄在膠片或磁帶上與影像相匹配的聲音。

  電影的誕生 電影記錄景物的影像並使之再現的基礎是照相術。自1839年出現照相術後,歐美許多國傢的先驅者們曾為用它記錄和再現活動影像做出瞭各種努力。其中,對形成今天的電影貢獻最大的是美國的G.伊斯曼、T.A.愛迪生和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L.盧米埃爾、A.盧米埃爾。伊斯曼於1889年發明瞭將感光乳劑塗佈在賽璐珞長條上的感光膠片,從而不僅便於拍攝長時間的活動影像,而且使透視或放映這些影像成為可能。愛迪生發明瞭使用感光膠片連續拍攝的攝影機,並於1891年發表瞭他制作的可供一個人通過放大鏡觀看活動影像的活動視鏡。盧米埃爾兄弟則在伊斯曼和愛迪生成就的基礎上,研制成功采用間歇裝置的活動影片機,並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算作電影誕生的日子,它表明電影結束瞭發明階段,進入瞭發展階段。進入1896年後,在短短的半年左右的時間裡電影放映迅速風靡歐美許多國傢,遠離歐美的中國也於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首次放映瞭法國的電影。

  電影工業的形成 初期的電影器材隻有電影膠片、電影攝影機和電影放映機,隨後由於電影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陸續創制瞭印制影片拷貝用的印片機、對電影膠片進行化學處理用的洗片機、剪輯影片用的剪接設備和攝影照明用的照明設備等多種電影專用器材。於是,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傢逐漸形成瞭專門生產這些器材的電影工業。至20世紀40~50年代,電影工業已具有相當可觀的規模。

  電影技術規格標準化 電影從它出現的初期就註意瞭基本技術規格的統一和標準化,以保證影片進行國際交流時不致由於規格不同而發生障礙。自1925年在巴黎的國際電影會議上將電影膠片的標準寬度定為35毫米、畫幅尺寸定為24×18毫米後,又陸續制定瞭有聲電影、16毫米電影、8毫米電影、超8毫米電影、寬銀幕電影、遮幅電影、70毫米電影等大量技術標準。各個時期各國的影片都是采用當時的統一技術規格攝制與放映的。

  現在制訂並頒佈各項電影技術國際標準的機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第36(電影學)技術委員會。

  有聲電影 電影作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范圍得到迅速發展後,其第一項重大技術進步是有聲電影的研制成功。

  由於電子管、擴大器和光電管的先後出現,美國於1926年首先放映瞭用光學(感光)法制作的有聲電影,從而結束瞭由電影發明初期就在進行的用機械法(留聲機)來制作有聲電影的各種嘗試。光學錄音還音法為有聲電影奠定瞭技術基礎,至80年代除個別特殊情況外,所有35毫米電影和16毫米電影仍在沿用著光學錄音還音的方式。

  有聲電影擴展瞭電影原來的表現范圍,也促進瞭電影技術內部的一系列重大變革和進步。為瞭在35毫米電影膠片上設置聲跡,把攝影畫幅尺寸由24×18毫米縮小為22×16毫米;為瞭擴展頻響范圍,把35毫米膠片的標準輸送速度由16畫幅/秒提高到24畫幅/秒;為使畫面和聲音完全同步,研制瞭一系列電影設備的同步連鎖裝置;為減少同期錄音時設備噪聲對錄音的幹擾,生產瞭低噪聲攝影機、低噪聲照明設備;為隔絕外界環境噪聲對錄音或還音的幹擾並獲得良好的聲學效果,設計並建造瞭同期錄音用的攝影棚、各種用途的錄音棚和有聲電影院。

  電影部門50年代引進瞭磁性錄音技術,明顯地提高瞭影片的聲音質量和工作效率,降低瞭原材料消耗,同時也為發展立體聲電影提供瞭有利條件。至80年代,在所有影片的制作過程中都廣泛地使用著磁性錄音,70毫米電影和其他一些特種形式電影的立體聲是用磁性錄音、還音來實現的。

  1977年出現的道爾比矩陣立體聲系統,由於采用瞭光學聲跡並在還音時能兼容普通的單聲道影片,因而得到瞭較快發展。數字錄音技術近年也已開始在電影錄音中得到運用。

  彩色電影 黑白電影問世後不久,歐美一些國傢開始研究彩色電影,在30餘年的探索過程中曾出現過多種方法,其中有的也曾在較短時間裡得到一定范圍的實際應用,但奠定瞭今天彩色電影技術基礎的是1932年在美國出現的染印法和1935年在美國、1936年在德國出現的多層乳劑彩色膠片。從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後期攝制的彩色影片,主要用的是染印法。用多層乳劑彩色膠片攝制影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的,50年代得到推廣,但之後的20餘年染印法仍繼續被美國、英國、蘇聯等國用於制作彩色影片拷貝。

  70~80年代,多層乳劑彩色電影膠片的質量及其洗印加工技術均得到很大提高。彩色膠片不僅明顯地提高瞭清晰度、感光特性及色彩還原質量,還大幅度地提高瞭洗印工作效率。由於采用過硫酸鹽漂白工藝和廢液回收利用、電解提銀等環境保護措施,電影洗印部門對環境的污染已得到控制。過去曾因膠片褪色而使許多受歡迎的老影片不能重新上映,現已研制出瞭在22℃、相對濕度40%的保存條件下經過100年也很少褪色的彩色膠片。在50年代已取代瞭速燃性硝酸片基的醋酸片基安全膠片,從根本上消滅瞭由於膠片而發生火災的危險。

  新形式電影 20世紀的前半葉,電影畫幅基本上采用瞭3:4的高寬比例(無聲電影的畫幅高寬比為1:1.33,有聲電影的畫幅高寬比為1:1.37),一般影院的銀幕寬度最大亦不超過6~8米。50年代後電視開始普及,電影觀眾隨之逐漸減少,電影部門作為競爭措施,遂設法發揮電影畫面的信息容量遠大於電視這一技術優勢,研制各種不同於3:4這一傳統畫幅比例的新形式電影,使映出的畫面向更寬和更大的方向發展,有的還伴以立體聲,以擴大觀眾視野,提高聽覺效果,從而增強臨場感,逼真感。其中主要有:寬銀幕電影、遮幅電影、立體電影、70毫米電影、巨幕電影(IMAX等)、球幕(穹幕)電影和環幕電影等。

幾種有代表性的電影畫幅放映片窗規格表

  中國電影技術發展概況 19世紀末電影傳到中國,20世紀初中國開始拍攝影片並逐步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電影事業。由於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經濟技術落後,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因此攝制和放映電影的器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但是,這一時期中國電影技術界的先行者們也曾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研制成功瞭一些電影器材,為當時的電影事業做出瞭貢獻,為以後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提供瞭經驗。其中的主要成就有:1933年由司徒逸民、龔毓珂、馬德建和司徒慧敏研制成功三友式電影錄音機,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鄭崇蘭、金堅等人研制並生產瞭維那斯牌和大來牌電影攝影機,中西牌電影放映機、大來牌印片機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電影事業跨入瞭嶄新的時代,電影技術也隨之走上瞭新的歷程。首先,在全國電影管理部門中設置瞭電影技術管理機構,統籌規劃和管理電影技術工作。在建國伊始,百廢待舉、資金困難的情況下,由於黨和政府的支持,電影制片廠購置瞭各種新式器材,開始改變瞭設備陳舊落後的局面。隨之制訂瞭必要的規章制度與合理的工藝流程,系統地改革瞭多年沿用下來的手工業作坊式制片生產工藝技術,使之逐步走上瞭科學管理的階段。

  1950年建立的北京電影洗印廠,保證瞭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所需的16毫米拷貝的供應,1958年遷入新廠址後繼續得到發展,1985年改為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和上海電影技術廠都是業務內容充實、具有較高技術水平、亞洲較大的電影洗印單位。

  中國從1951年開始正式建立電影機械制造工業,陸續創辦瞭南京、哈爾濱、上海、八一等電影機械廠。從50年代中期起,發展電影放映單位所需的各種設備已全部采用中國自制的產品,同時也陸續開始生產各種電影攝影機、磁性錄音機、電影印片機、電影洗片機、電影染印機、各種影片剪接和檢片設備、照明器材等主要電影設備。

  1953年開始籌建電影膠片制造廠,先後生產瞭黑白正片、聲帶片、黑白負片、彩色正片、彩色負片、染印法用膠片、錄音磁帶和磁片等。80年代中國所需印制拷貝用的彩色正片,90%以上由化工部第一、第二及上海、無錫等膠片廠供應,處理這些膠片用的化學藥品也采用瞭國內產品。

  中國自1953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瞭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後,彩色影片的數量逐年增加,80年代已基本上不再拍攝黑白影片。

  1958年成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主要科研成果有:偏光法立體電影、全景電影、電影染印法、球幕電影、環幕電影等。並為新建峨嵋電影制片廠、天山電影制片廠、內蒙古電影制片廠提供瞭全面的工藝設計。此外還編輯出版瞭《電影技術》、《電影放映技術》等期刊,進行瞭電影技術標準化、電影技術情報工作和電影部門環境保護的規劃、科研和檢測工作。

  在充實與培養電影科技人員方面,繼解放初期金陵大學影音專修科和蘇南文教學院的大批師生參加電影工作之後,又吸收瞭可觀數量的理工科高等院校畢業生,從而使電影科技隊伍的組成和素質有瞭明顯的改觀。1950年南京電影放映訓練班的1800多名畢業生成為迅速發展的電影放映網的首批技術人材。北京電影學院洗印專修科、洗印中等技術科、放映師資班和電影工程系,為電影事業輸送瞭大批技術幹部,他們已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骨幹作用。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的電影技術隊伍在影片生產、電影工業、科學研究和專業教育等方面已積累瞭豐富經驗。影片生產的設備先進,建立瞭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電影工業基礎,在開發電影新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並在進一步探索新的研究領域。

  電影技術發展的趨勢 電影技術是在鄰近學科成就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今後也必將不斷吸收鄰近學科的新成就而繼續得到發展和提高。在20世紀內主要將引入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和視頻技術。

  計算機技術已在電影部門用於影片剪輯、混合錄音、特技攝影、動畫制作、照明、感光測定、影片資料的檢索與管理及印片機、放映機和動畫攝影機的程序控制等方面,預計其使用范圍將日益擴大,工作內容亦將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激光技術在電影界除已用於特殊效果照明、光學錄音、錄像帶轉膠片和膠片轉錄像帶之間的影像轉換外,蘇聯等國在激光攝影的基礎上研制激光電影,其立體效果將遠優於已有的各種立體電影。

  視頻技術的產物──電視、錄像、視盤等,作為活動影像和聲音的記錄、傳播手段,同電影有某些近似之處。近年由於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磁性記錄材料等的迅速進步,電視、錄像和視盤所顯示的電子影像已有明顯改進,高清晰度電視錄像的信息容量已向接近35毫米電影的水平邁進瞭一大步,同時電子影像和感光化學影像之間的互相轉換技術也已日趨成熟。因此,電子影像和感光化學影像已形成綜合的影像科學體系而在互補長短、共同前進。電影在剪輯、特技攝影等方面已經開始運用視頻技術。用高清晰度電視錄像系統拍攝影片的實驗工作也正在某些國傢進行。預計今後除繼續在影院放映各種形式的影片外,電影仍將作為電視的主要節目來源之一起到重要作用,電視、錄像、視盤將成為電影的新傳播手段而贏得更多的觀眾,從而使電影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