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電影開始傳入中國臺灣。1921年以前,臺灣主要放映日本影片。在此期間,曾有日本人在臺灣拍攝過少量新聞紀錄片。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電影公司在臺灣攝製瞭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1925年,臺灣人劉喜陽等組成瞭臺灣電影研究會。在臺灣攝製瞭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1922~1945年,臺灣共攝製瞭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聲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鳴呼芝山巖》。由於從1895年到1945年臺灣一直被日本侵佔,它的有聲影片是說日語的。這一時期的電影多被被用來為日本軍國主義作宣傳。例如1937年攝制的《榮譽的軍夫》。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瞭日本臺灣映畫協會和臺灣報道寫真協會。於1945年11月在臺北成立瞭臺灣省電影制片廠。1946年開始生產新聞紀錄片,兩個月生產一輯。隻印一個拷貝,在臺灣少數影院巡回演出。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慶創辦、1948年經南京遷往臺灣的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和1949年5月從南京遷往臺灣的中國電影制片廠,由於準備不夠,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攝過影片。1946~1949年,臺灣隻由私營萬象影片公司拍攝生產過一部故事片《阿裡山風雲》。

  整個50年代,臺灣一共生產瞭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國語(普通話)片。其他是臺語片。1950~1954年,臺灣一共生產瞭14部國語片。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攝的。3部是私營制片公司攝制的。1955年以前,臺灣先後有4傢官方制片機構:農業教育影片公司、中國電影制片廠、臺灣省電影制片廠以及由農業教育影片公司和臺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並而成的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間,官方影片公司的產品反共內容較多,如《惡夢初醒》、《梅崗春回》等。由於不受觀眾歡迎、海內外市場均不接受,因此,之後的影片內容逐漸轉向其他方面。1955年是臺灣電影事業的轉折點。這一年,由於香港出產的廈門語片在臺灣的上座率十分高,票房收入超過國語片,因此臺灣開始大量拍攝臺語片(廈門語同臺灣語基本相通)。第一部臺語片是1955年拍攝的《六才子西廂記》(歌仔戲)。到1960年,共拍攝瞭179部臺語片,絕大部分以倫理、愛情為題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望春風》、《瘋女十八年》等,上座率最高的是《基隆七號房慘案》。這些臺語片都是私營制片機構攝制的,有些一度出口到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臺語片的興起,不僅促進瞭臺灣民營電影事業的迅速發展,而且培養瞭不少電影人才,如著名導演李行、演員柯俊雄等。1955~1959年,臺灣官方電影攝制機構共生產瞭20部國語故事片,其中臺灣省電影制片廠生產的《歸來》參加瞭第2屆亞洲影展,主要演員張小燕獲最佳童星獎。

  整個60年代,是臺灣電影的繁榮時期。在此期間,共生產瞭1126部故事片,其中有713部臺語片、392部國語片、11部客(傢)語片。3傢官方影片機構共拍攝瞭40部國語片,其中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1部、臺灣省電影制片廠6部、中國電影制片廠3部。在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龔弘提出的“健康寫實創作路線”啟發下拍攝的《蚵女》獲第8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玉觀音》獲第15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養鴨人傢》、《我女若蘭》、《路》、《小鎮春回》獲第3屆、第5屆、第6屆、第7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西施》和《揚子江風雲》等創臺灣1965、1969年最高上座率。同一時期,臺灣民營制片機構迅速發展。香港著名電影工作者李翰祥於1963年在臺灣創辦瞭國聯影片公司,攝制瞭《破曉時分》、《冬暖》等影片;胡金銓於1966年加入聯邦影片公司。拍攝瞭獲得第35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之一的影片《俠女》和創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龍門客棧》。他們對臺灣電影事業的發展起瞭一定的促進作用。

  臺灣影片從1962年起進入彩色片時期。它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是《吳鳳》。為瞭鼓勵電影事業的發展,臺灣在1962年設立電影金馬獎,每年一屆。

  70年代初期和中期,臺灣電影事業從影片數量上看,繼續繁榮上升。據臺灣電影年鑒的統計,1970~1979年共攝制1825部影片。其中國語片1742部、臺語片87部(1973年後已停止生產)、客語片6部(1971年後已停止生產);最高年產量是230部(1976)。在整個70年代,官方制片機構的產量隻有62部,占全部影片的三十分之一。70年代,臺灣影片《八百壯士》獲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汪洋中的一條船》在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多項獎;《傢在臺北》、《緹縈》、《秋決》、《筧橋英烈傳》、《小城故事》分別獲第8屆、第9屆、第10屆、第14屆、第16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此外,《母親30歲》、《英烈千秋》、《再見阿郎》等得到臺灣影評界的特別推許。在這一時期最有名的私營制片公司是大眾電影公司,《秋決》是它的代表作。1977年,臺灣生產瞭第一部立體影片。

  1975年,臺灣成立瞭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由它撥款在1978年成立瞭臺灣電影圖書館。1975年,中央電影事業有限股份公司開設瞭一個中國電影文化城。臺灣大部分著名電影書刊,如《電影評論》等都是在70年代出版的。1970年,臺灣共有500多傢影院,達臺灣電影史上的最高數字,1979年減為417傢。

  由於電視、電影錄像帶的空前發展給臺灣電影業以極大沖擊,電影市場和票房收入日益減少。臺灣電影事業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瞭危機。影片內容的主流逐漸由功夫武俠片和愛情文藝片轉向女性復仇片、幫會犯罪片、美女冒險片、賭片、鬧劇片。所拍影片大都虧本,影片開拍率大大下降。與此同時臺灣出現瞭一種思鄉尋根的影片,例如《源》、《原鄉人》、《香火》等。它們追尋和描寫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血緣關系,大陸人在開拓、建設臺灣方面的貢獻,引起瞭人們的註意。中國大陸的影片錄像帶,如《城南舊事》等,在臺灣受到瞭熱烈的歡迎。

  1982年下半年後,在臺灣出現一批反映臺灣城鄉社會現實生活的新電影,令人耳目一新,如《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海灘的一天》、《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瞭一生》等。它們受到臺灣和國際影評界的註目和好評。

  1980~1983年,臺灣平均每年生產200部影片,都是國語片。其中官方制片機構共生產瞭22部。《早安臺北》、《辛亥雙十》、《小畢的故事》分別獲第17屆、第18屆、第19屆、第20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