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擊、編織等手段製作三維空間形象的美術。傳統的材料有石、木、金屬、石膏、樹脂及粘土等。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環境下用一種圓雕或浮雕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內容的叫組雕。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以主體的造型形象和空間形式反映現實。因之有所謂凝固的舞蹈之說,或被比作凝練的詩句。它不長於敘述,隻能表現動作的一個片刻。以靜態造型表現運動,是作品效果生動的重要原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在現現代藝術中出現瞭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藝術、動態雕塑以及軟雕塑等。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沖破瞭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瞭人們的時空觀念,使現代藝術傢有條件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突破傳統的三維的靜態的形式,朝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沿革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當人類還生活在天然巖洞中,需要與威脅生命的野獸作鬥爭的蒙昧時期,就已經知道敲打石頭,並把它打擊磨制成銳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進而運用審美意識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體雕磨成脫離實用的裝飾品,以至成為單純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國發現的1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圓雕裸女和牡馬、野豬等動物浮雕,以及中國陜西何傢灣和遼寧凌源、建平、東溝發現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和對動物的崇拜,以及描繪人類本身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世界的一種反映。雕塑是一種永久性的藝術,古往年代的許多事物經歷史長河的沖刷下已蕩然無存,歷代雕塑遺產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人類形象的歷史。3000年前的婦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國殷商時代的信仰、制度、文化與藝術。秦始皇陵兵馬俑再現瞭2000多年前統一中國的帝王大軍的威儀。西漢霍去病墓石刻大氣磅礴,反映瞭漢武帝開拓疆域的決心和漢朝國威。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雕塑藝術愈來愈證明它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歷史記載,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體現。

  分類 按照材質分類,雕塑分為泥塑、木雕、石雕、銅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著作品題材內容的性質,雕塑分為紀念碑或紀念性雕塑等。按照環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為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室內雕塑、室外雕塑、案頭雕塑、架上雕塑以及獎杯、獎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頭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黃楊木雕、東陽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樹根雕、竹根雕、微雕、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習慣把這類用傳統工藝技藝制作的小型作品歸在民間美術、工藝美術或特種工藝門類。

  圓雕 和被表現對象相似的、占有空間的實體構成的雕塑個體或群體。它是在各個可視點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可視實體。圓雕一般不帶背景,它主要通過自身的形象和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構成統一的藝術效果,通過集中、簡練、概括地表達主題思想打動觀眾。圓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觀賞的環境中,也有出於宗教等原因和環境本身的限制,隻允許或要求有一個或幾個觀賞面的,如石窟藝術和廟宇中的佛像和壁龕等建築雕刻中的圓雕。

  浮雕 隻有一個面向(觀賞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塊底板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間的被壓縮的實體所構成的雕塑個體或群體。浮雕中表現的型體和底板平行的二維尺度長寬的比例不變,隻壓縮型體的厚度。壓縮的原則是將型體用透視的規律,按比例近高(厚)遠低(薄),在限定的空間(厚度、深度)內,表現出更大的型體。浮雕的底板作背景處理,可加大作品的空間深度。浮雕按壓縮的程度,可分為高、低、薄3種。高浮雕型體較厚,壓縮比例不大,如希臘巴特農神殿的裝飾浮雕,中國唐代的昭陵六駿和現代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都屬於此類。低浮雕型體薄,壓縮比例大,如埃及神廟和陵墓墻面上的浮雕和中國洛陽龍門賓陽洞的《帝後禮佛圖》等。薄浮雕利用極薄的空間塑造型體,幾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見的有錢幣、獎牌和紀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於背影處理。去掉底板的浮雕叫做鏤空雕(透雕)。

  制作方法 制作石雕或銅像通常須作一個1∶1等大泥塑,並把它翻制成石膏像作為過渡。石雕可用點型儀在石膏像上測出各部位的空間位置,在石塊上逐一找出,由點及線又由線及面逐步把型體準確雕琢出來。如果用石膏像作母型,做成澆鑄用的內外型范(鑄型和芯型),配上澆註系統,就能澆鑄出銅像。做圓雕泥塑造型時,為瞭便於從各個角度觀察和檢查型體關系和效果,通常隻在可以轉動的雕塑臺架上塑造。浮雕隻用木制固定底板托架即可塑造。4~5米以上的大型塑像,通常是在先做的一個準確的小型定稿上找出定稿型體的各部位空間位置(坐標),然後按比例放大,特大型作品還可分段放大。50年代末中國雕塑工作者在實踐中創造的水平截面放大法(俗稱套圈法)有助於避免放大時出現誤差。

  雕塑作品的材質選擇需要根據主題內容、形式和環境、功能的要求確定。

  水泥雕塑 用鋼筋混凝土澆註,一般用於室外,不宜近看,主要以粗獷質樸的龐大體積和生動的形像打動觀眾,如蘇聯為紀念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馬馬也夫高地矗立的104米高水泥塑像《祖國母親》。用白水泥制作的仿石雕塑具有一定的石雕材質效果,是廉價的室外雕塑材料。

  玻璃鋼雕塑 用合成樹脂和玻璃纖維加工成型,質輕而強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動勢大而支撐面小的雕塑構圖。無色透明的樹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體雕塑。供樹脂用的各種色漿,可使玻璃鋼雕塑表面獲得飽和度很高的各種鮮艷色彩,也可鍍銅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現代感和裝飾趣味。用樹脂加石渣(鉆朵斧或磨光)制作的仿石雕塑習慣亦稱為玻璃鋼雕塑。

  青銅雕塑 用青銅鑄造的雕塑,或稱青銅像、銅像。具有優異的耐蝕性和鑄造性能,可以做出精確清晰的細節和完美地表現塑造痕跡──手法。在表面經過不同的化學處理,可以得到色澤各不相同,豐富而優美的特有質感。青銅雕塑具有紀念碑性的特征,既適合於聳立在廣場、街頭,也適於作肖像雕塑。青銅是一種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國商周時代的失蠟鑄造法采用粘土、砂子和牛羊糞、稻草等配制鑄型料。歐洲的傳統方法則用石膏、耐火熟料和沙子配制。現代熔模鑄造法形成於20世紀的40年代初,主要采用的有石英砂水玻璃型和矽溶膠、矽酸乙酯型,是薄殼鑄造,適用於小型作品。大型雕像也可采用工業鑄造的翻砂工藝,直接從石膏像翻砂造型。

  金屬雕塑造型工藝的鼓皮法即扳金工、冷作活,民間稱“收拋活”,古稱“抬钑”,是用手工藝技術錘打易延金屬薄板,使之成形拼焊而成。用鼓皮法制作大型銅像、不銹鋼或鋁合金像,可以節約大量金屬,矗立在紐約港的自由女神銅像就是用這種工藝成型的。具體作法是把金屬薄板加熱後放在木材、水泥或玻璃鋼做成的分塊模具上用錘敲打成型。也可由技工看著模型運用拋、借、收、點、鏨等手法,把金屬板墊在砧上錘打成型。

  石雕 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號稱“山雕刻”的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傢紀念碑和中國的樂山大佛以及雲岡、龍門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勢就地雕刻,和山體結合為一體而不可移動,具有一種神聖的不可動搖的紀事、紀年性和法典性。石雕材料品種最多最豐富,色澤紋理各不相同。用絢麗多彩的石雕裝飾城市、廣場、園林、建築和佈置室內環境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花崗石質地堅硬,剛脆密實,不宜作過細的描寫,適於粗獷或洗練的表現手法,能夠達到很強的建築感和質量效果,有白、灰、黃、黑等色。南非產的黑花崗石顆粒勻稱結構致密,可以磨光加工成鏡面那樣光燦照人,最為名貴。大理石顆粒細密,晶瑩美觀,硬度適中,易於雕琢加工。純白色大理石是雕刻的主要石材,以意大利卡拉拉地區所產為最佳,玉白色,有極細晶粒,呈半透明狀,色調溫暖,雕制人體極富有表現力。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摩西》和《哀悼基督》等名作都是用的這種石料。中國的白大理石雕刻材料主要有房山漢白玉、河北曲陽石、四川寶興大理石和山東、山西所產的白大理石。其中房山漢白玉,石質細潔致密,質感結實,性脆略硬,是建築和雕刻用的優質石材,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所選用。

  木雕 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幹縮、濕漲、翹裂、變形、黴爛、蟲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為小型架上室內雕塑。木雕構圖一般以圓木的周邊為限,利用樹木彎曲的自然形態相形度勢,因材施藝少加斧鑿,可以不失天然趣味。特定尺寸的木雕也可將幾塊木塊拼粘使用。木材質軟便於雕刻,施以不同的刀法可以取得藝術上的獨特風格趣味。雕刻用木材應選用幹燥(陳舊料)、含膠質少、紋理美麗、紋理的“筋”和“肉”軟硬相差不大、木質細密性脆、色澤沉著不火、無蟲眼節疤的。常用的樹種有楠木、檀木、梨木、楊木、樟木、龍眼木等。楠木質軟韌而無性,不劈不裂不走形,色澤暗褐深沉,古樸典雅,適合雕刻歷史題材、古代人物,是木雕用的上等材料。檀木又稱香檀,木質結構細密,紋理清晰美觀,中等硬度,性脆不變形,不粘刀,不嗆絲,是優良的雕刻材料。顏色分黃紅兩種,以淺黃褐色的最為清新悅目。

  工具 雕塑的基本工具是雕塑刀、石雕鑿、石雕錘、木雕刀、弓把、比例弓把、點型儀等。

  雕塑刀 泥塑工具,可用於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分為:①金屬刀具:由鋼(發藍防銹)、不銹鋼、黃銅等金屬材料制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矛頭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金屬刀具亦可用於修石膏。②非金屬刀具:竹、木、骨、象牙、牛角、塑料等,一般由雕塑傢根據不同需要,自己砍削烘烤制作,木制刀大都選用木質細密,遇濕不翹裂不變形,使用時不沾泥的木料制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斜三角形等,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小腳形、球形、條形、滴水形、耳墜形等。③刮刀,是一種刮泥用的工具,可以用於切削造型和做衣紋,由刮泥用的鋼條框架和手柄組成,鋼條框架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手柄兩端都安有刮泥用的鋼條框架,單面刮刀的手柄一端做成匕首形,也可用於塑造。

  石雕鑿 鋼質桿形石雕工具,又稱鏨子。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用以雕鑿石材,是石雕的基本工具,按刃部形狀分為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

  石雕錘 敲擊工具。用以敲擊鏨子雕鑿石料,也可用於敲擊木雕刀雕刻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也是一種石雕錘,用於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以取得特定的表面效果,經花錘打擊可以在石塊表面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是另一種形式的石雕錘,用於直接剁砍石面,按石雕造型的組織、結構、小紋理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不同的面由不同方向的線來組成,這種不同體面組合的線條(剁砍痕跡)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木雕刀 木雕工具。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外形和木工鑿相似,也叫木雕鑿,依刃口形狀分為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4種,按頸狀分有曲頸和直頸兩種,每一類又各有大、中、小3號。

  弓把 雕塑用卡鉗。是測量距離的量具,有兩個可以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根據需要用鐵錘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測距的方法是,用兩個卡腳尖端對準物體上需測部位的兩點,取下後兩卡腳尖間的距離就是所測的距離。用以檢查雕塑型體的尺寸,糾正視覺偏差。

  比例弓把 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兩個對頂的弓把,中間用兩條重合的滑尺聯接,兩個弓把共用的中心絞合螺絲,可在滑軌槽中隨意改變兩端的距離。由於兩個等邊三角形對頂角相等,弓把腳規距離的開合,形成兩個弓把一定的比例關系,用以直接度量所需的放大尺寸,使用時以一端弓把的兩隻規腳對準原稿的兩點;另一端的兩隻規腳間距離便是已放大瞭的尺寸。滑尺上一般有比數的刻度,可以按照刻度將中心螺絲固定使用。

  點型儀 三坐標定位儀,用於復制石雕與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3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準並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準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點,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把點型儀挪到石塊或木料上,鋼針對準相應的基準點,指針就能把石膏像上的點──空間位置,指在石頭或木塊上,利用這個儀器把石膏像形體的空間位置逐一找出,就能準確地復制成石雕或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