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И.普多夫金

  蘇聯電影導演、演員,電影理論傢,蘇聯人民藝術傢。1893年2月28日生於奔薩,1953年6月30日卒於莫斯科。1920年入蘇聯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學習。1922年轉入庫裏肖夫工作室學習與工作,協助Л.В.庫裏肖夫進進行過電影語言方面的探索與實驗,並參加瞭《西方先生在佈爾什維克國傢裡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的拍攝工作。由於觀點的分歧,普多夫金離開庫裡肖夫工作室到俄羅斯國際工人救濟委員會影片公司任導演。他與Н.Г.史比科夫斯基合作攝制瞭影片《棋迷》(1925),不久又根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拍瞭一部科普片《大腦的功能》(1925)。後一部影片的攝影師是А.Д.格洛夫尼亞,從此他們建立瞭長期合作的關系。

  《母親》(1926)一片的拍攝工作,使普多夫金的現實主義美學觀點得到充分發揮。他和編劇Н.А.札爾赫依一起深入領會瞭高爾基的原著的基本主題和革命的激情,並將它們轉化為電影的語言。在指導演員的工作中,他力求把戲劇的表演技巧轉化為電影的表演技巧,樹立瞭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原則來培養電影演員的范例。這部影片在1958年佈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選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一。

  此後的兩部影片《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汗的後代》(1929,在國外放映時片名為《亞洲風暴》),都繼續發展瞭普多夫金在《母親》一片中所找到的那些美學原則。這兩部影片是蘇聯20年代電影的傑出之作。這幾部作品奠定瞭普多夫金的導演風格和在世界影壇上的地位。

  1932年,他拍瞭有聲片《普通事件》(又名《生活得很好》),並不成功,而他在《逃兵》(1933)這部影片中,卻實現瞭聲畫對位。

  這以後,他拍攝瞭一系列歷史題材的影片,如《米寧和波札爾斯基》(1939)、《蘇沃洛夫大元帥》(1941)、《海軍上將納希莫夫》(1947)等。在這些影片裡,他調動一切手段來創造鮮明的人物性格。在1947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海軍上將納希莫夫》一片中的演員吉基、克尼亞傑夫等都得瞭表演獎。該片還在1947年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得瞭攝影獎。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根據長篇小說《收獲》改編的《瓦西裡·鮑爾特尼科夫的歸來》(1953)。

  普多夫金除導演工作外,一生中從未中斷過表演的工作。他在《母親》中扮演的那個憲兵軍官,窄肩駝背,冷酷無情。其後他在《活屍》(1929)、《俄羅斯人》(1943)以及最後在《伊凡雷帝》中扮演的傻子等角色,都不僅具有突出的外部特征,並具有深刻的內在力量。

  普多夫金還是蘇聯最早的電影理論傢和批評傢。他研究的問題很廣泛,其中有電影特性、電影蒙大奇、電影表演、電影聲音等等。其中有關電影表演的理論占據著中心的地位。他在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中,確立瞭戲劇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同電影表演規律的有機聯系。他的創作活動與理論研究對蘇聯和世界電影都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