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美術史傢、美學傢。字叔存,安徽省懷寧縣人。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傢鄧石如五世孫。父鄧藝孫,一生從事教育事業,1912年曾任安徽教育司長。鄧以蟄從小生活在傳統文化氣氛的薰陶中,在清末西學盛行的1907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1911年歸國。在日期間,接觸瞭西方文化,結識瞭陳獨秀,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回國後,擔任過日文教員、安徽圖書館館長。1917年,赴美國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攻哲學、美學。1923年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並開始始在《晨報副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涉及詩歌、戲劇、美術、音樂等。常與魯迅、滕固、司徒喬、宗白華相交往。1928年出版文集《藝術傢的難關》。這是一本提倡新文藝的著作,其基本的立足點是黑格爾美學,認為藝術是超出於自然的絕對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現,不同意把藝術視為對自然的模仿,強調藝術要鼓勵鞭策人類的感情,而不要流落為僅使人感官愉快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又倡導藝術對社會人生的作用,倡導民眾的藝術。在這本著作中,他還論述瞭藝術與情感的關系,詩、音樂、造型藝術、戲劇的區別等。30~40年代初,鄧以蟄不再專註於文藝評論,而潛心於對中國書畫美學的研究,先後寫瞭《書法之欣賞》、《畫理探微》、《六法通詮》、《辛己病餘錄》(未完)等論文和著作。《書法之欣賞》原計劃寫書體、書法、書意、書風四部分,隻完成瞭前兩部分。他認為書法是純美術,為藝術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諸性靈之自由表現”。他用“八分”釋書體之演變,認為篆隸為形式美之書體,行草為意境美之書體;並論述瞭形式與意境的關系,筆畫與情感、結體與人體感覺的關系。這是五四運動以來從美學的高度研究書法藝術的一篇重要論文。《畫理探微》和《六法通詮》等論文,是鄧以蟄對傳統書畫進行美學乃至哲學思考的結晶,包含著一個自成系統的結構。首先,他從審美表現與實用兩者關系的角度觀察中國繪畫史,把畫史分為4個時期:“商周為形體一致時期,秦漢為形體分化時期,漢至唐初為凈形時期,唐宋元明為形意交化時期”,這4個時期的演化表現著中國繪畫從實用到非實用即審美表現的過程。另一方面,他又用“生動──神──意”概括瞭中國繪畫風格的內在發展邏輯。他認為漢代美術著意於動態刻畫,至六朝則由生動轉入神,即內在性格的描繪;唐以後,則由神的描繪轉為意的表達瞭,並認為元明清文人畫是形意交化、形意合一的藝術。鄧以蟄對中國美術的深刻探討,從一個方面標志著30~40年代的學者用西方美學研究傳統繪畫史與繪畫美學所達到的高度。

  1933~1934年,鄧以蟄曾出遊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考察歐洲藝術,廣泛接觸瞭西方文化。1936年出版的《西班牙遊記》,是其在歐洲所寫遊歷筆記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鄧以蟄先後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寫瞭《中國藝術的發展》(《文物參考資料》第二卷第4期),並校點古代畫論、校閱《唐宋繪畫史》(滕固著)等。鄧以蟄一生執教,對後學和青年一代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他先後培養的學生王遜、劉綱紀等,都是美術史、美學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