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繪畫評鑒著作。李廌著。李廌,字方叔,華州(今陝西省華縣)人。少孤貧,其才華受到蘇軾讚賞。中年以後絕意仕進,寓居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宋時貴族文人士大夫多酷愛書畫,收藏鑒賞蔚然成風。元符元年(1098)趙令畤為襄陽令,行囊中貯帶名畫,李廌加以評鑒,輯此《德隅齋畫品》。

  《德隅齋畫品》著錄作品22件,計唐畫4卷,五代畫13卷,宋畫5卷。這些作品至今皆早已失傳,但由於李廌對其內容及藝術成就加以評述,且行文精妙,描述述具體,可以從中瞭解唐至北宋一些畫傢的風格特點,對繪畫史研究及古書畫鑒定有重要價值。五代時期是花鳥畫發展重要階段,出現瞭徐熙、黃筌兩位重要的畫傢,徐熙作品今已失傳,古代典籍對其藝術風格記述亦甚簡略,《德隅齋畫品》記徐熙《鶴竹圖》,“叢生竹筱,根幹節葉,皆用濃墨粗筆,其間櫛比,略以青綠點拂,而其蕭然有拂雲之氣”,成為瞭解徐熙繪畫風貌的重要依據。又記黃筌《寒龜曝背圖》,則指出黃筌“平時所作雀竹、龜鱉、龍,亦皆淡色鮮華,以示其巧,此獨為水墨”,“筆墨老硬,無少柔媚”,有助於全面瞭解黃筌的藝術造詣。其他如記石恪滑稽玩世,所畫《翁媼嘗醋圖》、《鬼百戲圖》甚至《玉皇朝會圖》中的一些形象帶有諷刺因素,“欲調後人之一笑也”。張圖畫《紫微朝會圖》“不思吳衣當風曹衣出水之例,用淡墨粗筆如草書,顫掣飛動,勢極豪放,至於作面、手及諸服飾儀物,則用細筆輕色”,展示瞭五代以後道釋畫中的世俗化傾向及風格畫法的變化。又記李公麟畫長帶觀音及石上臥觀音,皆前代所未見,已超出宗教崇拜形象范圍而成為士大夫繪畫創作。其他如《番客入朝圖》粉本、趙公祐佛像、關仝《仙遊圖》、孫知微《雪鍾馗》、郭忠恕界畫《樓居仙圖》,亦皆生動具體,使人如睹繪畫。《德隅齋畫品》對作品不分等第,與一般品藻著述體例不同,但由於李廌富於文藝修養,評鑒精當,切中妙理,不為空泛之語,是現存宋代繪畫重要評鑒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