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人。字暾穀。福建侯官(今福川市)人。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二十一年春,應試在京,時當中日戰爭,聞知簽訂《馬關條約》,便參預“公車上書”,並結識康有為。二十三年,聞德國侵佔膠州,益感瓜分在即,入貲為內閣中書,又從康有為“治義理經世之學”(梁啟超《林旭傳》)。光緒二十四年正月,與同鄉京官開閩學會,複為保國會會員。同年七月,與譚嗣同等同授四品卿銜,充軍機章京,參預新政,十日之內,上書甚多,詔諭亦多由其起草。政變前夕,傳交光緒帝給康有為的密詔,並與譚嗣嗣同共籌對策。政變發生,被捕遇難,年僅24歲,為戊戌死難六君子之一。

林旭像

  林旭與同光體鼓吹者陳衍關系密切,是閩派主要代表之一。詩學黃庭堅、陳師道,以苦澀奧僻為尚。其五古、七絕,則偏重追求梅堯臣、楊萬裡之古淡、清妍。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關註時局,憂心國事之作漸多,如《虎丘道上》、《寄陳仲奮》諸作。《叔嶠印伯居伏魔寺數往訪之》憤慨和議“餵虎割肉有盡時”,《約遊西山會文學士宅聞和議成憤甚餘輩亦罷去》記下瞭馬關條約簽訂消息傳來為之罷遊之事。《獄中示復生》為絕筆詩,抒發瞭未能挽回時局的遺恨。陳衍稱此詩用“倒戟而出之法”,學陳師道絕句而“深有得”(《石遺室詩話》卷七)。

  著有《晚翠軒集》,友人李宣龔初刻於光緒三十一年(《戊戌六君子遺集》所收)。1936年重刻本增補詩13首,以其應試文字為外集,影印書簡四通並附錄諸傢題詞。其手稿尚有存陳衍處而未刊者,《石遺室詩話》卷二十四即錄有集外詩七律一首。《晚翠軒集》後附其妻沈靜儀《崦樓詞》、《崦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