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塞尚

  法國畫傢。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繪畫革新傢,與V.凡高、P.高更一道被後人稱為後印象主義。1839年1月19日出生在普羅旺附近的區艾克斯,1906年10月22日卒於同地。塞尚青年時期學過法律,愛好文學和美術。在艾克斯的佈林邦邦專科學校與同鄉É.左拉結為至交。1862年到巴黎專攻繪畫,在瑞士畫室學習,並結識C.畢沙羅。1863年,他參加落選沙龍。次年,作品又被官方沙龍拒絕,卻受到左拉的熱烈贊揚。經左拉介紹,他與É.馬奈、P.-A.雷諾阿等交往。1867~1868年間接近在蓋爾波瓦咖啡館聚會的青年藝術傢們。

  在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塞尚為瞭逃避服兵役在離艾克斯不遠的埃斯塔克隱居。1872年塞尚曾與畢沙羅在蓬圖瓦茲一起作畫。從1873年起他得到印象主義最早的收藏傢之一P.-F.加歇醫生的賞識。在1874年的第1屆印象派展覽會上,他有3幅作品展覽;而在1877年的第2屆,他的作品達到16幅。

  塞尚的早期作品《強暴》(1867)、《驗屍》、《野餐》(1869)和左拉的早期文學作品一樣,富於戲劇性。浪漫主義的兩大主題──悲劇的愛情與死亡,強烈地吸引著他。能夠顯示他後來風格發展趨向的是《黑色的時鐘》(1869~1871)和《埃斯塔克溶雪的景色》(1870)。他在自己的風格成熟以前認真研究古典繪畫,他在盧佛爾宮臨摹過P.P.魯本斯、E.德拉克洛瓦、威尼斯畫派和巴洛克大師的作品,就嚴格的學院式的繪畫技藝來說,是有缺陷的。他早期人物畫的比例比較奇特,不合乎古典法則。但是,他同時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在畫面的結構與色彩關系上,有敏銳的感覺。在1866年的《穿僧侶衣服的多米尼克舅父》中,為瞭表現結構與色彩關系,他采用蜿蜒彎曲的筆觸,用畫刀在畫佈上厚重地塗抹,還用強烈的黑白對比。1866年後,他吸收印象派的技法,塗色較為均勻,形式更加流暢、和諧,並采用馬奈慣用的黃、灰和棕色。這種轉變風格的代表作品是《讀報紙的父親像》。不過,塞尚在吸收印象主義技法的同時,並沒有拋棄個性,他更加關心實體感與構圖,關心均衡與結構,畫面顯示出凝重厚實和恒定持久的感覺。這種藝術追求驅使他更接近N.普桑和新古典主義,並與印象主義分道揚鑣,自辟蹊徑。塞尚的強烈個性和想得到公眾承認的願望,使他內心十分苦惱,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的是奚落和嘲笑,他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被沙龍拒絕。他決定離開巴黎,回到自己的傢鄉艾克斯專心經營,決心在吸收新的技法成果的基礎上,像普桑那樣,創造出有持久性效果的形象。這就是他主張的“完全根據自然,重畫普桑的畫”,“在室外借助於色彩和光線,畫一幅生氣勃勃的普桑的畫”。

《酒神宴舞》

  從70年代末到逝世前30多年,塞尚創造瞭一系列風格特征鮮明的人物畫、風景畫和靜物畫,如《肖凱像》(約1877)、《玩紙牌者》(1890~1892)、《聖維克圖瓦山與蒼松》和《蘋果籃》(1890~1894)以及《酒神宴舞》等。晚年的作品《浴女們》(1895~1905),寫意的特征更加鮮明。

  塞尚主張繪畫擺脫文學性和情節性,充分發揮繪畫語言的表現力,推動瞭歐洲的純繪畫觀念的流行和形式主義繪畫的發展。他要求強烈地感受對象,反對冷漠地對待自然,強調主觀感受的重要性,還堅持發揮思維的作用,把客觀物象條理化、秩序化和抽象化。他提出要用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處理形象,以表達一種超越自然的理想概念。在畫面處理上,塞尚追求平面感,用色彩表現空間。

  塞尚在繪畫上的革新精神,受到西方20世紀藝術傢的普遍重視,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他對繪畫中表現體面的重視,對立體派藝術傢尤其有啟發。他的某些偏激的藝術主張,如否定繪畫的情節性、文學性等,被西方20世紀一些藝術傢片面地發展,構成形式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

  

參考書目

 Lionello Venturi, Cézɑnne,Son Art,Son Oeuvre,Paris,1936.

 Kurt Bad t, The Art of cézɑnne,London and Berkeley,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