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地處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石器時代起,這裏就有瞭人類文明的足跡,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滄桑,瑞典的美術在歐洲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瑞典的美術發展經歷瞭5個階段:①史前及蠻族文化時期;②中世紀;③宗教改革時期;④18~19世紀;⑤20世紀。

  史前及蠻族文化時期 瑞典美術最早的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和打磨石器,它們形制規整,數量量巨大。而藝術價值較高的為崖刻畫。崖刻畫內容有南北之分,南部以佈胡斯省為中心,多刻畫船隻、植物和巫術符號;北部以諾爾蘭為中心,多刻畫動物圖形。根據考古學推斷,這些崖刻畫與南北部落的生產方式有關,處於早期巫教文化階段。

  5世紀初,席卷歐洲的移民浪潮帶來瞭維金人的工藝品和青銅武器。在東約特蘭省及哥得蘭島還發現瞭屬於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與早期德國動物裝飾風格很接近。到6世紀,哥得蘭島上出現瞭在石頭上雕刻彩繪動物、人物和各種紋飾的藝術,考古學傢將這種遺物稱為“畫石”。有的畫石刻畫有兵士、車馬出行和戰鬥場面,內容常取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古代英雄傳說。畫石藝術從出現到流行,歷400年之久。約10世紀,畫石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動物紋飾和文字雜錯其間,格外別致,藝術水平最高的是魯涅畫石。

  中世紀 10世紀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傳入,蠻族藝術逐漸與基督教美術合流。早期基督教美術遺跡在瑞典很少保存下來。從現僅存的亞當教堂(11世紀)的保存情況來推斷,這時的教堂多為木結構梯板式,教堂內還供奉有挪威神奧丁、圖爾和弗雷的雕像。異教文化最後消失於12世紀。這時羅馬式美術已在瑞典出現,保存下來的早期羅馬式教堂是錫格蒂納的聖佩爾教堂和聖奧拉夫教堂。聖佩爾教堂以其高度著稱,聖奧拉夫教堂則以形制變化豐富聞名。稍晚,在南部和哥得蘭島出現瞭帶塔樓的羅馬式教堂,建於12世紀的隆德主教堂是保存下來較有特點的一座。

羅馬式施洗壇浮雕

  12~13世紀,哥得蘭島成為聖像雕塑的主要生產地,大量的聖像訂件由海上行銷到波羅的海沿岸國傢。從現存的維克勞聖母和海瑟姆教堂的《耶穌受難像》上可看出這個階段雕塑發展的一般狀況。13世紀下半葉的宗教雕塑註入瞭世俗性和裝飾性的特點。

  瑞典哥特式美術的成就集中反映在教堂建築及裝飾雕塑上。此時的教堂建築在本民族傳統基礎上融匯外來的樣式,一般墻體厚實,形制簡潔,裝飾樸素。雕塑受外來影響痕跡較明顯,早期受西多會的影響,盛期主要受巴黎和蘭斯地區的影響,到晚期又采用德國和英國風格。烏普薩拉主教堂的雕塑作坊成為哥特式雕塑的制作中心,聚集著本國和外來的匠師。15世紀,出現瞭具有寫實因素,充滿表現活力的雕塑作品,《聖喬治與龍》木雕像是這類作品之一,出自活動在斯德哥爾摩的呂貝克匠師B.諾特克之手。另一位塑雕傢A.van迪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傢,他的藝術成就以比爾格·貢納爾松陵墓雕塑為代表。

  瑞典中世紀的壁畫發展與歐洲大陸的繪畫風格相關。羅馬式壁畫數量不多,保存下來的主要在斯科訥、東約特蘭和哥得蘭。哥特式壁畫已不多見,保存至今的屬哥特式晚期的作品,內容多為聖經故事和纏枝紋裝飾,藝術價值略遜於雕塑。

  宗教改革時期 1527年,古斯塔夫一世實行宗教改革,造型藝術仍得以持續發展。16~17世紀,瑞典美術的發展速度超過北歐諸國。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為美術活動的中心,大量外國建築師、雕塑傢和畫傢被聘到瑞典,宮廷藝術得以繁榮。

  建築 在這時主要是教堂、皇宮和城堡。建築樣式深受德國和尼德蘭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尼德蘭建築師G.博延斯為瑞典建築藝術發展作出瞭突出的貢獻。他身兼建築師和雕塑傢,設計的斯德哥爾摩聖雅各佈教堂,由9個穹頂組成星形,是當時最有特點的教堂建築。17世紀中葉,瑞典皇宮建築群已經鱗次櫛比,規模宏偉。活動在這時的建築師最有成就的是泰辛父子。1653年老泰辛旅行歐洲各國,回國後在瑞典推行巴洛克樣式,先後設計瞭卡爾馬主教堂、斯德哥爾摩博特宮、瑞典國傢銀行等建築。小泰辛在父親死後,於1681年繼任宮廷建築師,他註重建築實用與美觀,代表作品是斯德哥爾摩皇宮建築群(舊宮於1697年毀於火災)。在皇宮建築設計上,他將世俗形式與巴洛克風格融為一體,這在瑞典建築史上是一次極有價值的嘗試。

  雕塑 在16世紀出現瞭兩種新的形式,一種是用作教堂、宮殿裝飾的屋頂雕塑和山墻雕塑,一種是陵墓紀念性雕塑。裝飾雕塑的代表作品是H.弗萊明的瓦斯泰納城堡山墻雕塑,紀念性雕塑成就最高屬博延斯的古斯塔夫一世和王後陵墓雕塑。17世紀雕塑在樣式上又出現瞭肖像雕塑和大門裝飾雕塑,著名的雕塑傢有J.亨訥、M.海貝爾、A.克萊松、H.威廉。他們的作品主要是烏普薩拉、蒂勒索、韋斯特羅斯等地的教堂和宮殿裝飾雕塑。來自安特衛普的雕塑傢N.米利克是瑞典肖像雕塑的先導者。

  繪畫 在瑞典皇宮的蔭庇之下得以迅速發展,宮中聚集著國外和國內的肖像畫傢和壁畫傢。J.B.van於特是瑞典肖像畫的開創者之一,在他的影響下,肖像畫得以廣泛傳播。壁畫在這時多為濕壁畫,保存至今的作品有A.蘭佈雷克茨為科爾馬城堡作的一組濕壁畫,具有尼德蘭樣式主義的風格特點。17世紀20~30年代,繪畫具有明顯的世俗傾向,佛蘭德斯畫傢A.凡·戴克的學生D.代克和法國畫傢S.佈爾東成為肖像畫的代表。德國人D.K.埃倫斯特拉爾是個多產的畫傢,19世紀中葉入選為宮廷畫師,有“瑞典繪畫之父”之稱。他為斯托爾基爾卡教堂作的巨幅宗教畫《耶穌釘十字架》和《最後的審判》,人物造型和色彩具有P.P.魯本斯的風格特點。他還作過大量的風景畫和風俗畫,真實地表現出瑞典的風土人情;他的肖像畫作品具有巴洛克美術的特點。D.von克拉夫特是埃倫斯特拉爾繪畫的唯一繼承者,肖像畫藝術承前啟後。瑞典靜物畫出現得稍晚,主要受17世紀荷蘭靜物畫的影響,在市民中流行。

佛朗茨恩:《陸地盡頭》

  18~19世紀 建築 約1730年,羅可可藝術傳到瑞典,首先使建築風格發生瞭變化。C.霍爾萊曼設計建造瞭斯德哥爾摩宮,並主持宮殿內部的裝修工程。J.克龍斯泰德設計建造瞭幾座羅可可式的貴族采邑。C.F.阿代爾蘭茨仿中國木構宮殿建築形制,修建瞭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構宮殿基納·斯洛特(1760),因宮殿裝有藍綠色琉璃屋頂,深紅色的藻井,故又稱“中國宮”,他後來成為古斯塔夫建築風格的主要代表,斯德哥爾摩皇傢歌劇院集中體現瞭他的成就。E.帕爾姆斯泰德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他設計的古斯塔夫劇院和斯德哥爾摩海關大樓具有裡程碑意義。19世紀初,一種純樸而市民化的因素滲透到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中,主要代表是F.佈洛姆。在他之後,新古典主義建築失去瞭魅力,1870年前後,瑞典建築傢采用瞭在歐洲各地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築的某些因素再次起用,出現瞭新哥特主義建築,其中以A.尼斯特勒姆設計的隆德的比斯霍普宮為代表。

林奎斯特:《糧港廣場春天的晚上》

  雕塑 它的繁榮要到新古典主義興起之時,在此之前,仍然沿續著前代的風格。羅可可時期,王族貴戚崇尚豪華,宮廷雕塑傢的作品主要符合宮廷的審美趣味,而且帶有明顯的外來痕跡。從1780年起,新古典主義思潮遍及全歐,瑞典雕塑在古斯塔夫三世獎勵之下得以發展,雕塑傢J.T.塞爾格爾成為新古典主義的領袖。他長期旅居羅馬,研究古希臘羅馬雕塑藝術,1779年回國後,極力推行古典的藝術風范,與理論傢C.A.埃倫斯沃爾德、裝飾畫傢L.馬斯雷利埃斯緊密合作,成為瑞典新古典主義三大領袖之一,他的主要藝術成就是肖像雕塑。與新古典主義藝術追求相背離的雕塑傢有B.E.福耶爾貝格和J.P.莫林,他們追求民族化的雕塑風格,雕塑作品大多具有民族的傳統審美趣味和世俗化的內容。

  繪畫 在這時進入全盛期,很多畫傢遊學國外,蜚聲畫壇。G.倫德貝格從1720年起在巴黎學粉筆畫,1745年回國,成為改變肖像畫傳統的革命性人物。A.U.韋特米勒是個成就顯著的肖像畫傢,代表作有《瑪麗·安托伊內特和她的孩子們》(斯德哥爾摩國傢博物館)、《喬治·華盛頓像》(紐約博物館)。C.G.皮洛是18世紀著名的色彩大師,曾長期出任丹麥宮廷畫傢兼皇傢美術院院長,1772年回國。他的作品色彩豐富和諧,肖像作品尤其精到。J.E.曼德爾貝格早期受法國畫傢F.佈歇的影響,後師從德國畫傢A.R.門斯,主要從事歷史畫創作。

  羅可可繪畫的典型代表是N.拉夫雷森,以水彩畫見長,在1774~1791年定居巴黎期間,他作的水彩肖像和宮廷風俗畫曾刊行歐洲,回國後,轉向細密畫創作。P.希萊斯特勒姆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早年從事編織設計,1770年改作繪畫,作品取材市民生活和街頭實景,改變瞭繪畫為宮廷貴胄專有的情形。風景畫傢E.馬爾廷早年求學英國,專事油畫風景,他以和諧含蓄的色彩、綿密細膩的筆法追求優美寧靜的田園詩境,大幅風景常有一種浪漫神秘的意蘊。

  約1810年,瑞典的文學藝術出現瞭民族化的傾向,以哥特兄弟會為首的藝術傢團體積極主張恢復民族信仰和傳統道德觀念。在這種思潮中,歷史畫和風俗畫應運而生,改變瞭肖像畫獨尊的局面。J.霍夫曼和J.G.桑德貝格是歷史畫的先驅,他們的繪畫取材上自古代傳說,下至近代歷史事件。在他們之後,歷史畫的發展出現瞭兩種勢頭:①自然神話;②歷史風俗。自然神話作品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想像力,屬浪漫主義的繪畫。代表畫傢有M.E.溫格、A.馬爾姆斯特勒姆、N.J.佈洛默、C.J.法爾蘭茨。歷史風俗畫以瑞典現實生活、風俗習慣為內容,具有現實主義特征。代表畫傢有W.瓦蘭德爾、C.D.福爾塞爾、C.瓦爾博姆及J.F.赫克爾特。

  1880年後,法國印象主義的影響波及瑞典,色彩與光的探索成為青年畫傢們的主要課題,他們普遍註重光與色的關系,排除過多的文學性和象征意義,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畫傢。A.左恩以色彩明快,筆法灑脫,造型嚴謹著稱。C.拉爾松是位色彩大師,善於捕捉豐富的色彩變化。

  20世紀 進入20世紀,美術以多元化形式發展。建築藝術在1930年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之後,出現瞭自然主義、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等流派,其中以功能主義流派影響最大。

  繪畫和雕塑在印象主義之後,法國畫傢H.馬蒂斯給予青年畫傢以新的啟示,他們追求繪畫的裝飾效果,追求純凈的色彩。1920年,立體主義思潮傳到瑞典,以V.埃格靈為代表的幾位畫傢,嘗試用立體主義方法作畫。埃格靈的《對角交響曲》(1921)運用分析的立體主義方法將人物肢解,呈長卷形式展開。30年代,表現主義崛起,代表人物有V.尼爾松、S.代爾克爾特。極端實驗派勃興於40年代。50年代後,湧現出一批抽象主義畫傢。在當代瑞典繪畫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有楊松、林奎斯特、E.隆德奎斯特、B.奧斯林、P.斯坎茨等人。雕塑從傳統的紀念性形式中解放出來,發展為體塊和動力空間的形式,C.米勒斯是位卓有成效的探索者。A.艾利的青銅馬雕在技巧和空間形式上都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70年代後,瑞典部分美術傢的作品曾兩度來中國展出(1979、1985)。

隆德奎斯特:《沙丘》

  

參考書目

 J.Roosval,Swedish Art,Prnceton,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