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峰

  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傢。原名伱,字奇峰,後以字行,廣東省番禺縣圓崗鄉人。幼時喪父母,在四兄高劍父的指導下研習繪畫。早年在廣州繪製玻璃品。1907年隨高劍父赴日本,從學於日本畫傢田中賴璋。同年加入同盟會,從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運動。翌年歸國,繼續做同盟會的秘密工作。1910年在中學任教,並在廣州舉辦畫展。翌年同高劍父等在上海創辦《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後被袁世凱通緝,再次東渡日本。1918年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美術及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嶺南大學名譽教授,並在廣州開設美學館。他的學生中較有成就的有黃少強、張坤儀、趙少昂、周一峰等人。1932年與友人赴桂林旅行寫生。1933年10月赴上海負責籌備去德國舉辦的中國藝術展覽會,不幸於11月2日病逝。

  高奇峰早年隨高劍父習畫時,間接師承瞭清末廣東畫傢居廉、居巢的技法和畫風。留日期間,接觸到西方寫生素描和透視等技法,眼界更為開闊。他從中西畫學擷取所長,形成瞭自己的藝術風格。20年代初,他和高劍父、陳樹人等共同提出藝術為人生的主張,致力於中國畫的改革,與保守傳統的畫傢有過激烈的論爭。1926年,他的作品《海鷹》、《白馬》(見彩圖)、《雄獅》被選作中山紀念堂壁飾畫。早年,孫中山曾贊許他的作品具有新時代的美,足以代表革命。

《白馬》(中國現代) 高奇峰

  他的創作,以翎毛走獸、花卉、山水為主,尤喜畫鷹、獅和虎。這類雄壯的形象常與他傷時感世的情感聯系在一起。他的作品融合瞭中國畫傳統的筆墨形式和日本畫法,在註重寫生的同時又長於用色和水墨的渲染,具有用筆雄健、敷色濕潤、形象生動的特點。所畫月夜、冬雪等景物常有一種清麗秀潤、晶瑩光潔的意韻。他畫翎毛走獸,或奔逸或細潤,不拘成法,其風格在雄健與俊美之間,晚期作品多粗獷豪邁的寫意之體。他的書法用筆跌宕,氣味蒼莽高古。高奇峰的代表作品有《怒獅》、《虎嘯》、《孤猿啼雪》、《山高水長》等,出版有《高奇峰先生遺畫集》。

《虎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