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兩代都城北京的宮殿。又稱紫禁城。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始建於元大都宮殿毀棄後的舊基上,至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現仍存,即今故宮博物院所在地,(見彩圖)。

紫禁城 北京 劉建生攝

  概貌 紫禁城四周為磚包城墻,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四面各開1座門,上建城樓,四角各建輪廓豐富的角樓,城外周繞護城河。紫禁城的中軸線是北京城市中軸線的中段,包括宮前廣場和宮城後的景山在內,沿中軸線自南而北可按其藝術效果分為三節,即宮前廣場、宮城本身及宮城北門至景山。宮前串連三座廣場,是宮城的前導。最前天安門廣場自大清門(明朝稱大明門)起至皇城正門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改稱天安門)止,呈丁字形。大清門體量不大,形象較簡單,門內廣場窄而縱長,有很強的引導性,廣場兩旁的千步廊也很低平。天安門立在紅色城臺上,高大輝煌,門前金水河上有5座白石橋,形體豐富,廣場轉為橫闊。從前至後,運用瞭大小、繁簡、高低和方向的強烈對比,氣氛由平和轉向激昂,充分突出瞭天安門的構圖主體作用。端門廣場方形較小,四面高墻,是天安門和宮城正門午門這兩個高潮之間的過渡。午門廣場寬同端門,但頗縱長,盡端的午門是凹字形平面宮闕,城墻上建一殿四亭,以廊屋聯結,輪廓豐富,巍峨雄壯,三面圍合的平面更增加瞭嚴峻的氣勢,體現瞭皇權至上的建築意圖。

紫禁城總平面圖

  宮城 本身沿中軸線也可劃分為三小節,即前朝、後寢和禦花園。

  前朝 以太和門廣場為前導,廣場和建築都不大,方向橫闊,另一條金水河蜿蜒其間,河上排有5座白石橋,氣氛較午門廣場和緩,是午門廣場和後面的太和殿廣場之間的過渡。太和殿廣場正方形,面積約4萬平方米,方正開闊,大殿踞於3層白石臺基上,重簷廡殿頂,由廣場地面至脊高約35米,體量巨大,它和層臺形成金字塔式的立體構圖,顯得莊重穩定,昭示著皇權的鞏固(見彩圖)。大殿左右橫廊(清改磚墻)連結著層臺下的2座不大門屋以為陪襯。廣場由廊屋圍繞,左右廊屋正中各建一樓,成為廣場的橫軸,東南、西南二角聳起角樓。太和殿廣場的氣氛莊重靜穆,雍容尊貴,體現瞭皇權至上,唯我獨尊的封建帝王意識。太和殿以後的中和、保和兩殿是太和殿高潮以後的收束,中和殿平面方形。前朝三大殿都座落在同一座呈工字形平面的3層石臺上。保和殿左右接墻與臺下兩座門屋連接,再左右為兩座角樓,向南接東西廊屋與太和殿院庭的廊屋相連接。

紫禁城太和殿 劉建生攝

紫禁城鳥瞰

  後寢 又稱內廷,佈局與前朝相似但尺度遠比前朝為小。本身是一縱長庭院。以乾清門廣場為前導,院內建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3殿,交泰殿平面方形,3殿共同座落在呈工字形平面的白石臺上,石臺隻有1層。後寢部分仿佛是前朝的餘音,用作帝後住處。

  禦花園 在紫禁城最後,面積比後寢更小,古木參天,山石參差,有花壇水池,富於生活情趣,是遊觀休息的地方。但佈局仍統一於全宮城的規整格局中,作對稱處理。

  景山 過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即為景山,山中高邊低,平面橫向略呈環向宮城的弧形,沿弧形山脊建5座亭,中亭最大,方形三簷;兩旁2亭較小,八角二重簷;最外2亭最小,圓形單簷,由中而邊,形式和體量呈有韻律的改變,性格也由嚴整轉向靈巧。景山高50米,以其很大的體量結束瞭紫禁城磅礴的氣勢,又以其不大的亭子襯托出宮殿建築的壯麗,同時還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制高點,與北面的鼓樓、鐘樓遙相呼應,在城市總體構圖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軸線左右對稱地簇擁著大片的較次要建築,它們體量較小,佈置較密,仿佛是中軸線主旋律的和聲。千步廊東西有六部和府、院、寺、監等中央衙署;午門和端門廣場東西為太廟和社稷壇(見北京社稷壇);太和門廣場東西有大道通向宮城的東西兩門;前朝東西是文華、武英兩組殿庭和一些次要院落;後寢東西各有6組妃嬪居住的小宮,東六宮之東是清乾隆時改建的皇極殿宮院,此外還有許多次要院落及供應、保衛用房佈於次要地段。

  以上這些建築都統一在黃色琉璃瓦頂、紅墻、紅柱、白色石雕臺基欄桿的莊重色調中,在城市大面積的灰瓦灰墻民宅的襯托下,顯得十分突出。中軸線上諸多院落除禦花園和景山有大片綠化外,其他地面大多以磚石滿鋪,不植花木,有助於加強莊重嚴肅的基調。

  紫禁城的藍本 紫禁城的規劃直接以明初南京(今南京市)、中都(今安徽省鳳陽縣)兩處宮殿為藍本,同時也是歷代尤其是宋、金、元宮殿的繼承和發展。不過宋、金時它位於宮城正門和皇城正門之間,元代將它移至皇城正門以外,宮前廣場串連兩座,明代加長瞭宮城正門和皇城之間的距離,其間增加一座端門,宮前廣場成瞭串連3座,總長度甚至已超過宮城本身,達到1250米,無疑更加增強瞭宮殿的氣勢,豐富瞭構圖。明代還將宋、金、元三代在前後2個主要殿庭之間設置的橫街前移到前朝之前,東西宮門也隨之前移,使朝、寢的氣勢更加通貫,也有利於後寢的隱秘性。朝、寢各3座大殿都坐落在一工字形石臺基上則是宋、金、元工字殿的遺意。至於凹字形平面宮闕以及前朝、後寢及花園的順序更是隋唐以來宮殿中經常出現的。景山的堆設是明代的創造,在明中都已經出現。

紫禁城角樓

  紫禁城和封建社會歷代皇宮一樣貫徹瞭封建宗法禮制精神,象征著帝王威權,有強烈的精神感染作用,是歷代皇宮的發展高峰和總結,具有高度的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