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在德國柏林由官方藝術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美術傢聯盟。當時,德國各大藝術中心一批年青的藝術傢,不滿於保守的學院派,反對德國政府狹隘專斷的民族文化政策,推崇法國現實主義和印象派的繪畫,提倡藝術探索的自由精神,紛紛退出官方正式的藝術傢組織,為追求新的藝術目標組成社團,舉辦展覽,與學院派和官方藝術分庭抗禮,形成這個時期特有的藝術現象──分離派運動。德國分離派組織最早出現在慕尼克。1892年慕尼克分離派創立,由W.特呂佈納、W.烏德和F.von施圖克等發起。差差不多與慕尼黑分離派同時,柏林美術學院舉辦挪威畫傢E.蒙克畫展,以M.利貝曼為首的一批年青畫傢創辦起自己的組織十一人社。1898年,十一人社與1893年成立的自由藝術傢聯盟中的主要成員共同建立柏林分離派,利貝曼任主席。柏林分離派的活動一直延續到1914年,成為德國影響最大的分離派組織。1910年,柏林分離派中一部分畫傢脫離該組織,成立新分離派,其中一部分畫傢成為表現主義社團橋社的主要成員。1914年,柏林分離派中另一批畫傢退出,組成自由分離派。至此,柏林分離派已名存實亡,但這些從中分離出來的畫傢後來大都成為德國現代藝術運動的主導畫傢。柏林分離派的活動曾對德國其他地區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繼柏林分離派之後,德累斯頓分離派(1919)、巴登分離派(1927)、達姆施塔特分離派(1919)紛紛宣告成立,加速瞭德國美術發展的進程。

利貝曼:《阿姆斯特丹孤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