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說唱藝術宣卷的腳本。明代白蓮教、紅陽教等曾用作宣講教義的經典。清代末年宣卷(宣講寶卷)演變為民間說唱曲藝,寶卷即是宣卷的腳本。

  寶卷直接淵源於唐、五代的變文,大體與變文一樣分為講唱經文和演唱佛經故事兩種。最早的寶卷受到唐、五代變文,宋代的說經,以及此後各代的鼓子詞、諸宮調、散文、戲文、雜劇等形式的影響,並雜揉著摩尼教經典。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32《妖人物》條曾載成化中山西惇縣王良和忻州封越利用秘密宗教起義,為官軍所所獲,追其妖書圖本榜示天下事,並錄出書目88種,如《金鎖洪陽大策》、《玄娘聖母經》、《彌勒頌》、《鎮國定世三陽歷》等。這類“妖書”雖無寶卷字樣,但是從這些書名來看,與寶卷實為一體。因紅陽教也稱洪陽教、弘陽教,最高崇拜對象是玄娘聖母,奉彌勒佛為掌教祖師,主要教義之一就是分宇宙的歷史為青陽、紅陽、白陽三個時期。

  直到明正德年間,紅陽教經典才有用寶卷為名的,並有刊本行世。後來各教紛紛仿效。萬歷、崇禎年間,是刊行寶卷的極盛時期,清康熙年間逐漸衰落,但沒有中斷,直到道光年間還在流傳。這時期寶卷內容仍以講述白蓮教、紅陽教等秘密宗教的教義為主,間或有襲取佛、道教經文和民間傳說的。流行地區在華北各省,尤以河北為最普遍。一般說來,寶卷在農民起義和宗教思想方面的史料價值較大於文學價值。如《傢譜寶卷》的唱詞:“牛八王過甲申難過乙酉,可借那君王位不得超生。幽州城皇城內刀槍亂響,殺皇娘共國母痛哭傷情。二十八保真主十八一瞭,呂純陽當頭將抖起威風。”其中的牛八王隱“朱”字,十八一瞭隱“李”字,已將明末崇禎帝吊死煤山,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情況,寫得非常清楚。可見這是宣傳農民起義的寶卷。

  清同治、光緒年間,宣卷由佈道勸善發展為民間說唱曲藝,作為宣卷腳本的寶卷,內容以演唱故事為主,不少是從民間著名傳說故事《白蛇傳》、《梁祝》、《孟薑女》、《董永》等和彈詞《碧玉簪》、《珍珠塔》、《還金鐲》、《雙珠鳳》、《雙珠球》等編寫而成。隻有少數寶卷還有宗教氣息,如《香山寶卷》、《劉香女寶卷》、《魚籃寶卷》等繼續保存下來。現在留存的寶卷有500多種,胡士瑩編《彈詞寶卷書目》(1957)及李世瑜《寶卷綜錄》(1961)做瞭詳細著錄。寶卷中的一些較好的作品,也是說唱文學遺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