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清唱劇類型的曲藝形式。簡稱文場,又名“文玩子”。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官話地區,尤以桂林、柳州、宜山、平樂、荔浦等地最為盛行。“文場”是與清唱桂劇的“武場”相對而命名的。清代乾隆年間,江浙等地的一些說唱藝術流傳到廣西以後,逐步與桂林一帶的方言相融合,到瞭清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廣西文場。文場職業藝人曾組成“玩子班子”,或是受雇到舉辦慶典喪儀的人傢演唱,或是拉著胡琴曲牌走街串巷應邀賣唱(叫作唱“排街”)。文場的演唱形式有數人“坐唱”,兼司伴奏樂器;有以唱唱為主,一人演唱的“立唱”,還有唱做結合的“走唱”。此外,另有穿戲裝演唱的“文場戲”,叫作“文場掛衣”。長期以來文場愛好者業餘結社組成“玩子館”、“文場社”等,促使瞭文場在桂北官話地區桂林、柳州等地廣泛流傳。專業的和業餘的演唱者形成瞭文場兩個藝術流派,前者聲腔演唱色采華麗,後者風格質樸深沉。

  廣西文場音樂包括大調唱腔、小調唱腔、大小過門、引子、尾子和過場音樂。大調唱腔有〔越調〕、〔灘簧〕、〔絲弦〕、〔南詞〕,稱為“四大調”,多用來演唱有故事、有人物、有唱、有白、韻散結合的成套腳本和單出唱本;小調唱腔現存有〔寄生草〕、〔倒扳槳〕、〔碼頭調〕等50多個曲牌,多用來演唱描述一事一物的抒情短小段子,有時也在以越調為主的大調曲本中穿插使用。大調唱詞多為七言、十言上下句,小調多為長短句,押韻和四聲平仄以桂林方言為準,唱時講究字正腔圓。每個聲腔曲調各有特點,在表達喜怒哀樂種種不同情感方面各有擅長,總的特點是柔和細膩而又含蓄。文場的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稱為“五件頭”,後來又增添瞭調胡、二胡,以阮代替瞭一度使用過的月琴、秦琴。擊節樂器除鼓板外,還有碟子、酒盅等。

  廣西文場的傳統唱詞豐富。成套的唱本有《琵琶記》、《西廂記》、《紅樓夢》等作品,加上單出唱本《雙下山》、《王婆罵雞》、《東方朔上壽》等60出左右。段子有《武二探兄》、《醉打山門》、《貴妃醉酒》等近100 個。新作品有《江竹筠》、《韓英見娘》、《江姐進山》、《漓水情深》等。文場的藝術名傢有清末的李子忠、金紫臣、章幼圃等。著名文場藝人王仁和在20世紀60年代對文場音樂革新有很多貢獻,創造瞭大調中南詞聲腔的“訴板”,加強瞭文場的藝術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