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理論與史料著作。作者沈德符,字虎臣,又字景伯、景倩。浙江秀水人。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北京鄉試舉人。本書是後人從作者的史料筆記《萬曆野獲編》中摘取與戲曲有關的條目,輯錄而成。內容包括南北曲一些作傢作品的評價,以及音樂、舞蹈、小說等方面的論述與考證。

  《顧曲雜言》中《弦索入曲》、《北詞傳授》、《時尚小令》、《戲旦》、《笛曲》、《俗樂有此本》、《俚語》等節,都是與音樂有直接關係的資料,其中有明代著名曲師、歌手如頓仁、、張野塘等人活動的記述;有關某些樂曲、樂器的考證,如以工尺字作為唱名的由來,“火不思”這一樂器譯名的訛傳,拍板由古至今的變遷等。特別是對明代的民間俗曲,如〔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粉紅蓮〕、〔桐城歌〕、〔銀絞絲〕等曲的興起與流傳情況,記敘頗詳,這對瞭解明代民間音樂的發展,及其與戲曲音樂的關系,很有參考價值。

  《萬歷野獲編》被公認為是一部記載詳實的明代野史,不過《顧曲雜言》個別條目亦有失實之處,如說元人以雜劇取士,大石調系大食調之訛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已指出其非。本書曾有7種版本問世,後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