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戲曲及其他伎藝在城市中的主要演出場所,又作勾闌、構欄。勾欄,原即欄桿。《水經註·河水》:“吐谷渾於河上作橋……施勾欄,甚嚴飾。”亦作鉤欄。《王建宮詞》:“風簾水閣壓芙蓉,四面鉤欄在水中。”唐代勾欄已同歌舞有聯繫。李商隱《倡傢詩》有“簾輕幙重金勾欄”句,詩中所寫的“倡傢”,就是擅長歌舞的伎藝人。到瞭宋代,中國城市的戲曲劇場已基本形成,也稱勾欄。明代以後,又把妓院稱作勾欄。

  宋代勾欄多同瓦市有關。瓦市,又名瓦舍、瓦肆肆或瓦子,是大城市裡娛樂場所的集中地。北宋汴京(今開封)、南宋臨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瓦市中搭有許多棚,以遮蔽風雨。棚內設有若幹勾欄。大的瓦市,有幾十座勾欄,演出雜劇及講史、諸宮調、傀儡戲、影戲、雜技等各種伎藝,可容觀眾數千人。宋、元時的勾欄,今無一存,也沒有留下任何形象資料,隻能從各種記載中瞭解它的大致結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京般載車,大者曰‘太平’,上有箱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據此推知,宋時勾欄,也似方形木箱,四周圍以板壁。勾欄的一面有門,供觀眾出入。門口貼有稱作“招子”或“花招兒”的花花綠綠的紙榜,向觀眾預告演出。有的勾欄門首,還要懸掛“旗牌、帳額、神幀、靠背”等裝飾物或演出用具,以廣招徠(杜善夫《莊傢不識勾欄》、無名氏《漢鐘離度脫藍采和》)。勾欄內部設有戲臺和觀眾席。戲臺一般高出地面,臺口圍以欄桿。戲臺前部為表演區;後部為演員裝扮、休息之所,叫作“戲房”。戲房中的演員,有時還需與前臺結合著演戲。如《張協狀元》:“凈在戲房作犬吠”;“生在戲房裡喝:‘什麼婦人直入廳前,門子當頭何不止約?’”前後臺之間,以板壁、屏風或臺帳隔開。由戲房通向前臺的上下場門,稱為“鬼門道”。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構欄中戲房出入之所,謂之‘鬼門道’。鬼者,言其所扮者,皆是已往昔人。”“鬼門”,一作“古門”。元代楊顯之《瀟湘夜雨》:“做向古門問科”。古門之意,與鬼門同。觀眾席設在戲臺對面的叫“神樓”,設在兩側的叫“腰棚”。《藍采和》:“這個先生,你去那神樓上或腰棚上看去。”

  瓦市勾欄的出現,對中國戲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民間藝人向市民觀眾長期賣藝的地方,各種伎藝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吸收。演出可以經常化、固定化。《東京夢華錄》說,京瓦伎藝,“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藍采和》中描寫的雜劇藝人藍采和,在梁園棚勾欄裡固定演出竟達20年之久,“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頃良田”,演員有瞭穩定的演出場所和較好的經濟收入,有利於藝術上的提高。從劇場的發展來說,到瞭宋、元勾欄的階段,其基本形制已大體具備。但勾欄畢竟還是早期的城市戲曲劇場,有簡陋的一面,多少帶有臨時的性質,容易損壞。《南村輟耕錄》上就記有元至元二十二年(1362)勾欄倒塌、壓死觀眾的事件。所以它不如農村以磚木結構的廟臺堅固耐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