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術語。按現代音樂術語解釋,宮調一詞也就是調的意思。在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宮與調二字具有不同的含義,凡以宮為主音的樂曲概稱為宮,以商、角、徵、羽諸音為主音的樂曲統稱為調,二者合稱“宮調”。因此,宮調一詞既具有調高的意義,又具有調式的意義。

  根據“十二律旋相為宮”的理論,七音(包括變宮、變徵)與十二律相乘,可得八十四調,但實際運用無須如此繁多,其中相重複的與生僻不用的逐漸淘汰,唐代燕樂隻用二十八調,宋代隻用十七宮宮調,到元代北曲隻用十二宮調,但在舞臺上常用的卻隻有九個宮調。

  北曲對宮調的運用非常嚴格,因為北曲的音樂結構是采取曲牌聯套體形式(簡稱套曲),當若幹支不同曲牌組合在一起時,在調性上需要統一,方能使演唱或演奏時銜接得自然、順暢,這就要有嚴格的宮調規范。因此,北曲的套曲,必須是“一宮到底”,即一套曲子隻限用一個宮調。不過北曲在嚴格之中也有可以變通的餘地,某些原屬這一宮調的曲牌,可以加入另一宮調的套曲中使用,例如〔貨郎兒〕,原屬正宮,但在《貨郎旦》一劇中運用時,卻列入〔南呂·一枝花〕套曲內。

  南曲的宮調不象北曲那樣嚴格,一套曲子不限於一個宮調,可以用兩個或三個。不過,這些宮調必須是笛色相同或可以相通的。用現代音樂術語解釋,這不同的宮調往往是五度或四度的近關系調。這就比北曲靈活多瞭。

  由於歷代律制的變遷,古代音樂中各宮調的絕對高度已難於確考,後世昆曲舞臺上采用以笛色定調,而把古代各宮調分別納入相應的笛色中。如:

  正宮:入小工調、尺字調或上字調;

  中呂宮:入小工、尺字或六字調;

  南呂宮:入凡字、小工或尺字調;

  仙呂宮:入小工、尺字或正宮調;

  黃鐘宮:入六字、凡字或正宮調;

  大石調:入小工或尺字調;

  雙 調:入乙字或正宮調;

  商 調:入六字、凡字、小工或尺字調;

  越 調:入六字或凡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