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初期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舉辦的民間戲劇藝人的學習組織。1938年8月,郭沫若任班主任,由田漢主持的“留漢歌劇演員戰時講習班”在漢口開學。洪深、陽翰笙、應雲衛、馬彥祥、冼星海等講授戲劇、音樂知識,以動員民間藝人參加抗戰宣傳活動和戲曲改進工作。聽課的演員除漢劇和楚劇外,還有當時在武漢的平(京)劇、評劇、紹劇、新劇(通俗話劇)、曲藝、雜技等演員共700多人,學習到9月結業。嗣後第三廳組建瞭“漢劇流動宣傳隊”10個隊,由傅心一、吳天保等領隊;““楚劇流動宣傳隊”6個隊,由王若愚、沈雲陔、袁璧玉等領隊,奔赴各地。楚劇、漢劇的知名演員在武漢淪陷前幾乎全部撤退到湘、鄂西部和川、黔各省,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1938年10月,第三廳撤退到長沙後又組織瞭“湘劇演員戰時講習班”,由於湘北前線戰事吃緊,經過短期集訓,由朱仲儒、徐紹清等領隊,組成3個“湘劇流動宣傳隊”(後增加到7隊),在11月12日“長沙大火”前夕分赴後方,皖南事變後全被國民黨當局解散,名演員吳紹芝、羅裕庭等也被迫害致死。

  1939年1月,田漢在長沙集合曾在歌劇演員戰時講習班受訓的部分京劇演員,成立瞭“平劇實驗宣傳隊”,以提高演員思想水平,並編寫新劇、建立導演制度,試行舊劇改革,終因迫於政治形勢,於1941年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