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流行於福建省南部廣大閩南方言地區及臺灣省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明末清初,閩南民間迎神賽會時,鄉人常裝扮梁山人物,作簡短武打表演。到瞭清代中葉,漸有故事情節,出現瞭由兒童業餘演出梁山故事的組織,人稱“宋江仔”,節目有《宋江殺惜》、《李逵大鬧忠義堂》等。隨後便有瞭成年人組成的專業戲班,稱為“宋江戲”。南安縣岑兜鄉宋江戲和一“竹馬戲”的藝人吸收瞭木偶戲及外來劇種的劇碼和表演藝術,突破瞭隻演宋江故事和武打表演的局限,演出劇碼有文有武,自稱為“合興班”。。之後,“宋江戲”和“合興戲”互相仿效,彼此吸收。到清末,又先後受昆腔、徽戲、弋陽腔和京劇的影響,很快得到豐富提高,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遂有“高甲戲”之稱。傳統劇目有《大鬧花府》、《困河東》、《斬黃袍》、《杏元思釵》、《孟薑女》、《斬鄭恩》、《林文生告禦狀》、《管甫送》、《唐二別》、《番婆弄》及連臺本戲《粉妝樓》、《三國》、《嶽傳》等共600多種。

  高甲戲的武打多仿效京戲。生、旦的表演多吸收梨園戲的技藝,但有變化。花旦、小旦著重手和指的做功,動作細膩。醜是高甲戲很重要的行當,在傳統劇目中,醜戲占有一半。醜行有公子醜、破衫醜、大服醜、傀儡醜、傻醜、女醜,其中又分長短衫、正反面、老與少。醜角表演多攝取生活中各種人物的典型動作,或采用模仿木偶戲及猴子、貓、鴨子等動物的動作,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段,頗具特色。音樂曲牌大都取自南音和木偶戲曲調。但節奏和旋律都有瞭變化。醜旦戲多用民歌小調,輕快活潑。間奏曲大多來自民間的“十音”、“籠吹”和“錦歌”。伴奏樂器分文樂和武樂,武樂有大小鼓、百鼓、大小鑼、大小鈸、小叫、響盞;文樂有琵琶、大小嗩吶、二弦、三弦、品簫、洞簫等。

  1949年後,成立瞭泉州大眾劇團,後改稱泉州高甲劇團,閩南各縣市也相繼組成高甲戲演出團體。名演員有董義芳、吳遠宋、蔡秀英、許仰川、柯賢溪及新培養的中青年演員蔡友輝、賴宗印等。較有影響的劇目為新編諷刺喜劇《連升三級》,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真假王岫》、《桃花搭渡》、《許仙謝醫》、《掃秦》,以及新創作的現代戲《唐山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