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來首先從上海興起的各種新式戲曲服裝的統稱,或稱改良行頭。戲曲演出用的衣帽一直在不斷改進,到瞭清末,由於受到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戲曲劇場之間競爭激烈,紛紛以排演新戲、添置新式行頭爭奪觀眾。當時社會心理,頗以改良為時尚,凡有所改,不論損益,都叫“改良”;改良戲衣亦因此得名。觀眾常把穿瞭這類新式行頭的扮相,稱之為改良扮相。

  改良戲衣情況複雜,總的說來,具有新穎化、輕便化和寫實化的特點。

>  追求新穎別致是改良戲衣的一大特色。如靠旗,當時舞臺都用三角形,有的改良靠則背長方形靠旗,使觀眾感到新奇。其實,乾隆年間早已用過方形靠旗,後被三角形靠旗所代替。方形靠旗重新出來以後也未能流行。花紋上的改動則更多,有的由簡而繁,有的由繁而簡。如劇中宰相戴的相貂,過去都用黑色的,不繡花,後來增出香色、古銅色、紫色的繡花相貂,適合於扮演老年宰相,故能與舊式相貂並行使用。宰相穿的改良蟒,則與繡花相貂相反,把原來的滿身紋繡大大簡化,隻保留胸前的蟒紋及下擺、袖口的海水江牙,而把滿地的雲頭、花朵、暗八仙之類統統刪去,使之顯得清爽、飄逸,如馬連良在《甘露寺》中扮喬玄穿的蟒,即為一例。這使蟒的裝飾風格多樣化瞭,故也通用於舞臺。另外還有改良官衣。原來的官衣是素地上隻有一塊方形補子。改良官衣除瞭變化補子的形狀以外,又在膝際或下擺略加花紋點綴,這就在蟒與官衣之間增加瞭新的裝飾層次,等於多出瞭一種戲衣,對文官的扮相也是一種豐富。小生、小旦用的帔、褶子,其裝飾風格由清末的細密、繁縟趨向簡潔、淡雅,也是在這個時期的一大收獲。

  輕便化在盔頭改進上尤為突出。如清末流行的大額子,包括旦腳用的七星額子,既高且大,十分笨重,也不美觀。經過不斷改進,使之輕便、多樣。其他盔頭的改進也很多。如周信芳扮演文天祥時戴的改良侯帽,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把傳統侯帽的兩翼改小,質料也由金色硬底版改為烏絨,上灑金花,取消原來的戟頭臺頂,而代之以一條金龍,立在銅絲上,人物激動時,金龍也隨之抖動,使表演增色。這頂新侯帽,既輕便,又很有特色。輕便化使戲衣的用料也有很多改進。舊式盔頭、靠、蟒以及玉帶之類,用料貨(即人造的半透明物質,充珠、玉、翡翠等)很多,使演員負擔沉重。改良行頭對此有所改進。但從盔頭發展的總體來看,改良行頭仍有紋飾過多的缺點,有的樣式反不如同治、光緒以前的老盔頭大方、好看。主要是珠子、絨球太多,既不輕便,又掩沒瞭自身的樣式特點。

  改良戲衣在追求新穎、輕便的同時,往往帶有某些寫實化的傾向。這同當時新戲中搬用寫實佈景是互相影響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改良靠。其特點是取消硬靠肚,把靠身縮短,隻保留魚尾形甲片,並把靠身攔腰一圍,緊系在身上。這種改動,從樣式上來說,是向生活中的鎧甲的本來形態靠近。現在這種靠,還在舞臺上流行,它可以作為靠的一種樣式存在,但氣魄小,一般隻用於將校一類非主要角色。而演出靠把戲,表現大將風度,仍用傳統的靠。

  總之,改良戲衣有一定的藝術成就。這是戲曲演員與戲裝工藝師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迎合低級趣味,一味追求新奇,不顧戲情戲理的錯誤傾向,在當時也是嚴重存在的。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有利於戲曲舞臺美術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