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曲種。形成於安徽省淮河兩岸。明清兩代,由於鳳陽一帶是“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的長年災區,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乞討。同時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賣唱的職業藝人。清人趙翼《陔餘叢考》中《鳳陽乞者》條寫道:“江南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當年鳳陽花鼓演唱者多為婦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對唱。一人系細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鑼,稱為花鼓女。演唱時,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條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間敲鑼擊鼓,,無絲弦伴奏。後來又演變出一種雙條鼓代替細腰鼓,即演唱者左手執小鼓,右手持雙鼓箭擊鼓。花鼓藝人從各地帶回瞭多種民間歌曲和音樂,逐漸豐富瞭鳳陽花鼓的聲腔,並演變出多種歌舞形式,但都以傳統的花鼓調為基礎。最原始的唱詞是:“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瞭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傢賣騾馬,小戶人傢賣兒郎,奴傢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傳說這首歌詞是李自成起義軍攻占鳳陽之後傳唱起來的,含有動員貧苦農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傳。鳳陽花鼓流傳南北很多地區,對各地的曲藝在曲調、表演形式等方面都產生過一些影響。鳳陽花鼓沒有長篇傳統書目,演唱內容多為愛情故事。唱法比較自由,重點詞句可以重唱,有時連說帶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