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曲、戲曲作傢。字汝行,號海浮,山東臨朐人。24歲以前隨父宦遊南北。嘉靖十六年(1537)秋,鄉試中舉;次年春,會試落第,傢居20餘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京謁選,授直隸淶水知縣,不久被劾解官。後又做過鎮江教授和保定通判,但都不很得意。隆慶六年(1572)退居故鄉海浮山下。著有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4卷,以及雜劇《不伏老》、《僧尼共犯》。《不伏老》見《盛明雜劇》2 集和《酹江集》,又名《玉殿傳臚》。寫老舉人梁顥,776歲後3次參加考試,均遭落選,但功名之念未已,堅信自己的才華,不肯伏老,終於在82歲時考中。此劇是馮惟敏自況之作,滿腔抑鬱不平之氣,借梁顥之口說出。主題不脫科舉功名俗念,排場亦因重在抒情而缺乏引人入勝的情節;主人公梁顥的性格頗具特色,結構亦見匠心,而曲詞頓挫淋漓,於豪放中見出本色。《僧尼共犯》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不著撰人,但《海浮山堂詞稿》曾附錄此劇,當為馮惟敏所作。劇本寫僧人明進與女尼惠朗無視佛教清規,私相結合,表現出反對宗教禁欲主義的進步思想。全劇結束時的兩句唱詞,“惟願取普天下庵裡寺裡,都似俺成雙作對是便宜”,與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李好古《張生煮海》雜劇的結句異曲同工。此劇同樣以主人公盡情抒發思想感情取勝,語言明快潑辣,氣勢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