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生活中無生命的物體為主要描繪物件的繪畫。通常以油畫、水粉、水彩或素描為描繪手段。一般認為歐洲最早的靜物畫,是義大利畫傢J.de巴爾巴裡在1504年所作的《靜物:鷓鴣與鐵臂鎧》。靜物畫成為獨立的繪畫樣式是從16世紀開始的,在此之前,它隻是作為宗教畫或肖像畫背景上的點綴。到17世紀,靜物畫在北歐(主要是荷蘭、佛蘭德斯)漸趨普遍,逐步成為完全獨立的繪畫藝術樣式。到近現代,靜物畫還成為畫傢練習技巧和學院美術教學的一種手段,旨在訓練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現現能力。靜物畫的對象多為食品、炊具、餐具、水果、蔬菜、花卉,以至書籍、樂器、燈具、骷髏、死去的動物或動物標本等。畫幅一般不大。早期的靜物畫常常具有各種宗教寓意或象征意義:如描繪面包、酒、水隱寓耶穌受難,描繪骷髏、計時用的水漏或沙漏、蠟燭等象征生命的短暫和時間的流逝,描繪花卉、水果、蔬菜象征時令變化、四季轉換等。靜物畫體裁的產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當時藝術傢對於表現人的生活的興趣,其中有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17世紀的荷蘭靜物畫華麗、精美,代表畫傢有J.D.de海姆、A.van貝耶林、W.考爾夫等,其中海姆的作品具有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所描繪的各種水果質感極強、色彩瑰麗。同時期的佛蘭德斯畫傢F.斯尼德斯的靜物畫描寫細致,富於裝飾美感。18世紀法國畫傢J.-B.-S.夏爾丹的作品代表瞭靜物畫發展的第二個高峰,他將題材范圍擴大到以往不常為人描繪的樸實、簡單的廚房用具和食物上,把極普通的對象變成瞭富於美感的藝術品。後印象主義畫傢P.塞尚,在其靜物畫創作中追求繪畫的形式感,造型上註重結構和色彩的堅實感,而不過分依靠明暗法來表現體積,創造瞭靜物畫的新形式,賦予它以新的內涵──對形式意味感的表現,其作品成為現代藝術的代表作。立體主義畫傢發展瞭塞尚探索的新形式,其中以意大利畫傢G.莫蘭迪為代表,他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繪畫的性質,對後起的超現實主義繪畫有所影響。在中國繪畫樣式中,以描繪古器物形狀為主的博古畫在一定意義上亦是一種靜物畫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