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屬琺瑯工藝品。即銅胎掐絲琺瑯。通常解釋為起源或發展於明代景泰年間,其釉料多為藍色之故。景泰藍工藝,自阿拉伯地區傳入,不久便民族化。景泰藍的器物品種分為仿古銅器和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尊、罍、鼎、壺和瓶、盤、爐、花插、炭盆、面盆、花盆、熏爐、燈、蠟臺、盒等。其釉料顏色多為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紫晶色有玻璃質感)、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與寶石藍之間,而色亮))等。景泰藍的制作較為復雜,據有關專傢總結為7個過程:①制胎,即以紅銅板制作各種器形。②掐絲,依裝飾紋樣,用白芨制成漿糊,將壓扁的銅絲粘在銅胎上。③燒焊,將銅絲與胎體結牢。④點藍,依裝飾紋樣的色彩,將各色釉料,用特制工具填入紋樣輪廓內,先點地,次點花,再點藍,後加亮白。⑤燒藍,點一次藍後燒一次,多者可達3次以上。⑥磨光,用粗細砂石、黃石及木炭等逐次打磨,直使藍料與銅絲平整為止。⑦鍍金,既可增光,又能免銹,使器物呈現金碧輝煌的效果。

  景泰藍的代表器物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景泰款纏枝蓮觚,具有器小而體重,掐絲勻實,磨光細潤,色彩奪目,光亮如有一層玻璃釉等特色。

明代高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