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故事影片的重要基地之一。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6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於伶、鐘敬之為軍代表,接管瞭國民黨在上海的中央電影企業總管理處及一廠、二廠、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場、上海實驗電影工廠等機構。之後由當時擔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的夏衍負責,著手進行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宣告成立。由於伶、鐘敬之任正、副廠長,徐韜、蔡賁為正副秘書長,陳白塵、張駿祥任藝術委員會正副主任。

  按照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在1950年初,長江電影制片廠首先實行公私合營。1951年9月,昆侖影業公司與長江廠合並,成立公私合營的長江昆侖聯合電影制片廠。1952年以長昆廠為基礎,聯合文華影業公司、國泰影業公司、大同電影企業公司、大中華影業公司、大光明影業公司和華光影業公司,組成國營性質的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由於伶兼廠長,葉以群為副廠長。1953年2月,上海電影制片廠與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合並,廠名仍沿用上海電影制片廠。於伶任廠長,葉以群、蔡賁等任副廠長。

  為瞭更好地貫徹“雙百”方針,文化部於1956年底派出工作小組來上海,著手調整上海的電影體制。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和醞釀籌備,1957年4月,上海電影制片廠改組為聯合企業性質的上海電影制片公司。由袁文殊任經理,蔡賁、林琳、張駿祥、瞿白音任副經理。下設3個故事片廠:江南電影制片廠(廠長應雲衛,副廠長王力、楊師愈)、海燕電影制片廠(廠長沈浮,副廠長徐桑楚、張友良)、天馬電影制片廠(廠長陳鯉庭,副廠長齊聞韶、王林谷)。

  1958年10月,根據中央的有關指示精神,各地的電影事業下放由地方直接領導。因此,原有聯合企業性質的上海電影制片公司改為上海市電影局,袁文殊任黨委書記兼局長,丁正鋒、蔡賁、張駿祥、瞿白音任副局長。1960年後,由楊仁聲任局黨委書記,張駿祥任局長。當時,由於支援華東各省新建電影廠,江南廠建制相應撤銷,留下海燕、天馬兩個廠。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海燕電影制片廠曾改名為“紅旗”電影制片廠,天馬電影制片廠改名為“東方紅”電影制片廠。1973年5月,在“清出一個廠子”、“重新組織隊伍”這一極“左”口號蠱惑下,大批電影工作者,特別是創作幹部和黨政幹部被趕出電影廠,“紅旗”、“東方紅”兩個廠合並,定名為上海電影制片廠。

上海電影制片廠大門

  粉碎“四人幫”後,上海廠獲得新生。從1979年以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制訂的方針、路線的指引下,上影廠由復蘇走向復興,穩步前進。為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上海市電影局於1984年率先調整領導班子。1985年3月,局、廠合並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由馬林發任總公司黨委書記,吳貽弓任總經理,陳清泉、成志谷、遲習通任副總經理,戈永良任總工程師。影片出廠的廠名、廠標不變。

  上影廠1985年有職工1800餘人,其中編劇、編輯、導演、攝影、美工、作曲、錄音等各類創作技術人員近500人,擁有一批成就卓著,久享盛名的電影藝術傢和電影技術傢。近年來一大批中青年創作、技術人員脫穎而出,活躍在創作生產的第一線,其中的佼佼者,如吳貽弓、趙煥章等,曾在國內或國際多種評獎活動中獲得榮譽。

  上影廠從建廠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7年間,拍攝瞭故事片136部,戲曲片和藝術性紀錄片74部。其中《上饒集中營》、《翠崗紅旗》、《南征北戰》、《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傢》、《女籃五號》、《林則徐》、《老兵新傳》、《聶耳》、《今天我休息》、《紅色娘子軍》、《枯木逢春》、《李雙雙》、《燎原》、《紅日》、《舞臺姐妹》、《白求恩大夫》、《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紅樓夢》等,均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一些影片還在國內外多次獲獎。

《渡江偵察記》劇照

《秋天裡的春天》劇照

  1972~1976年,拍攝瞭長短故事片17部。長短舞臺藝術片10部。

  1977~1985年,拍攝瞭長故事片123部,短故事片12部,舞臺藝術片和紀錄片9部。其中《從奴隸到將軍》、《曙光》、《傲蕾·一蘭》、《她倆和他倆》、《啊·搖籃》、《苦惱人的笑》、《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廬山戀》、《喜盈門》、《南昌起義》、《白蛇傳》、《阿 Q正傳》、《牧馬人》、《城南舊事》、《泉水叮咚》、《雷雨》、《咱們的牛百歲》、《大橋下面》、《女大學生宿舍》、《高山下的花環》、《郵緣》、《童年的朋友》、《咱們的退伍兵》、《日出》、《秋天裡的春天》等,均贏得廣大觀眾的贊許,並先後為文化部評選為優秀影片,或在國內其他評獎活動和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與獎勵。

  上影廠於1981年成立瞭電視部,專門負責電視劇的創作與攝制工作。1981~1985年,攝制瞭電視劇25部計34集,其中《賣大餅的姑娘》、《上海屋簷下》、《人之初》、《賣瓜不說瓜甜》、《貼紙條的信》等,在播放後均得到好評並獲獎。

  上影廠在建廠伊始,場地分散,設備陳舊。經過歷年來的改造更新,現已發展成一個功能齊全的制片企業。上影廠現有攝影棚6座、特技棚1座、錄音棚1座、洗印大樓1座和1個外景攝影場地。按照現有設備,每年的制片能力可達30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