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工青衣、花旦。本名旭初,字春航。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父馮三喜,曾是四喜班主要演員。馮子和自幼從父學青衣、花旦。9歲在上海拜夏月珊為師;進夏傢科班時,又曾向時小福、路三寶等問藝。12歲正式登臺演出,一舉成名。因聲音笑貌與當時著名青衣演員常子和相肖,被譽為“小子和”,後即改名為馮子和。除長期在上海演出外,還到杭州、蘇州、南京、漢口等地獻藝,在江南一帶負有盛譽。

  馮子和深受其師夏月珊的影響,具有愛國、民主思想。辛亥亥革命時曾參加攻打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戰鬥。他痛感藝人沒有文化之苦,發憤讀書,在夏月珊的支持下,邊演戲邊在育才公學學習,研習英語、西洋歌曲和鋼琴等。又經柳亞子介紹,加入南社,從張冥飛、陳越流學詩,並舉辦“春航義務學校”,動員同行免費入學讀書,學員達五、六十人,其中有不少是已成名的演員,如趙桐珊、王靈珠、周五寶、李少棠等。

馮子和戲裝照

  馮子和主張戲劇應以改良社會和進行通俗教育為己任,因而他所演的劇目,除部分傳統戲如《三娘教子》、《花田錯》、《鴻鸞禧》、《貴妃醉酒》、《兒女英雄傳》外,多為新編的清裝或古裝新戲,如《玫瑰花》、《新茶花》、《艷情策》、《貞女血》(一名《刑律改良》)、《江寧血》、《黑籍冤魂》、《馮小青》、《杜十娘》(一名《百寶箱》)、《花魁女》等,時稱“醒世新劇”。馮子和編演的新戲還有《孟薑女》、《妻黨同惡報》以及根據外國故事改編的《薄漢命》等。

  馮子和擅長演悲劇。1至8本《血淚碑》和《恨海》(一名《情天恨海》)是其代表作。評論傢認為他的扮相秀美端凝,風度悠嫻淡雅。他的表演能以高潔優美之情,催人淚下,令人起敬。他在藝術上富於創新精神。為使面部秀麗,眉目傳神,他改進瞭貼片子的部位,並試用加深眼圈的手法,進一步美化瞭旦腳的面部化妝。他曾參考仕女畫裝束,試制新式頭套和頭飾。他的蹻功根底很深,但認為硬蹻費功吃力,就為女學生設計瞭改良的軟蹻;他自己在演出《紅菱艷》時,也不再用硬蹻。

  馮子和中年後因嗓音瘖啞脫離舞臺,悉心授徒。弟子有吳繼蘭、華慧麟、李麗華、楊耐梅、雲燕銘、袁靈雲等。晚年從事編劇,《姊妹花》(金素琴主演)、《溫如玉》(周信芳主演)是其成功之作。柳亞子曾編纂評論馮子和演劇藝術的詩文集《春航集》2冊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