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曲種,以福州方言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的說書藝術。流行於福建省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臺灣省和東南亞華僑集居地區也有演出。福州評話起源於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現存有清雍正、乾隆年間的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數部,可見當時評話已很盛行。

  福州評話是以說為主、兼有唱調的說書藝術。唱腔有序頭、吟唱、訴牌三種。序頭是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說書書的“入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以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曲調有〔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滴滴金〕、〔淚句〕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用於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唱時以筷子敲銅鐃鈸來間奏。另外,有時也結合故事情節采用民謠曲調,如〔賀年歌〕、〔真烏仔〕、〔三十六叫〕、〔五字疊〕等,編唱鳥名、花名、果子名,頗能引人入勝。

  演出方式有高臺演出、書場演出兩種。高臺演出是農村農閑時節和城市人傢喜慶時應邀演出,演期較短。書場演出多長篇大書,註重於情節緊湊熱鬧,富於懸念,以吸引聽眾。書場演出一般重說不重唱,公案書則隻說不唱。語言是評話主要的表演藝術手段,講求通俗、形象,常運用民間俗諺等口頭語言,並以聲音造型來使聽眾辨別各種人物。表情是評話的輔助手段,動作幅度不大,首重眼神,次及手勢、姿態,以體現各種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外表特征,重神似,而不求形似。

  福州評話的書目繁多,已經收集記錄的就有300餘本。題材分為長解書、短解書、半長短、公案書、傢庭書等5種。長解書都是歷史說部,有《三國》、《隋唐》、《精忠嶽傳》等。短解書是武俠小說,有《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目前已很少有人講述。半長短書有《水滸》等。公案書專講清官為民請命、平冤決獄的故事,多是福州評話獨有的富於地方色彩的書目,如《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長泰十八命》等。其中《貽順哥燭蒂》、《龍鳳金耳扒》和《桐油煮粉幹》,經過整理,有所提高。傢庭書多反映傢庭倫理、悲歡離合的故事,如《甘國寶》、《雙玉蟬》、《玉蝙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和改編瞭《九命沉冤》、《流水歡歌》、《小城春秋》、《保衛延安》等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