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曲種。原名伬唱。1943年,從業藝人成立福州市伬藝樂唱聯誼會,定名為福州伬藝。流行於福州語地區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縣,並傳播到臺灣省及港澳地區;在緬甸、新加坡、印尼等國的福州籍華僑聚居區,也有伬藝藝人進行演唱活動。

  伬藝最早是由民間賣唱藝人搜集民歌、小調,在民間社火活動中長期衍化來的,約形成於明嘉靖年間。至清代,陸續出現不少伬社在民間演唱。太平天國時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入閩,其中藝人聚集集在福州的經院巷、較場沿一帶,以江淮小調、蓮花落及弋陽腔沿街賣唱,對當地伬藝產生影響,被稱為“較場沿伬唱”,據說他們曾暗中傳唱太平軍的歌謠。在此期間,有人還利用民間音樂〔十歡〕配上歌唱,稱為“十歡伬”。其後,又由道士把宗教音樂滲進十歡伬,稱為“清音十歡伬”。1890年(清光緒間)以後,職業伬社更見興盛,有達雲霄、駕雲天、雅樂天、同樂軒等伬館,專以颺歌調演唱民間故事,稱為“颺歌伬”。後來也演唱〔江湖〕、〔逗腔〕,統稱為“平講伬”。1945年以後,伬藝漸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伬藝獲得新生。1950年,福州市成立 伬藝工作者聯誼會,建立5處伬藝場,組織演出隊和一些小組進行演唱。1960年,演出隊、組與福州市評話協會合並成立福州市曲藝團。

  福州伬藝與閩劇有歷史淵源關系,書目、劇目互有吸收,有共同的音樂曲牌,但唱法有所不同。伬藝尚明快,適於曲藝演唱。曲牌分為〔逗腔〕、〔江湖〕、〔颺歌〕、〔小調〕4類;另有來自民歌的獨有曲調,如〔采蓮鼓〕、〔賀年歌〕、〔螃蟹歌〕、〔數落〕等。福州伬藝在長期演唱過程中,形成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一般以自拉(彈)自唱的單檔、雙檔為主,加上說表,類似評彈,但動作幅度較大。書目以中篇故事為主,輔以長牌散曲。樂器以二胡為主,伴以三弦、月琴、低胡等。另有說表采取評話形式的“評話伬”。多檔一般為五、六人,最多時曾有16人,伴奏增加打擊樂器板鼓、檀板、摔磬、單鈸等;管樂器有橫笛、笙、小嗩吶等,稱為“全堂伬”。在參加迎神賽會時,還雜以陸地行舟、高蹻、臺閣、馬上、蓮花落、錢劍等雜耍表演。

  福州伬藝的傳統曲目,按采用的曲牌分為江湖伬本、颺歌伬本、逗腔伬本3類。江湖伬本有《珍珠塔》、《金龜母》等。颺歌伬本有《墦間祭》、《白扇記》、《揀茶記》等,多為民間傳說故事。這兩類曲目的唱、白都用方言土語,通俗活潑,曲調粗獷明快。特別是颺歌伬多為喜劇性故事,詼諧有趣。逗腔伬本有《紫玉釵》、《女運骸》、《猴告狀》、《靈芝草》、《王昭君》等,多為長牌套曲,適於抒發悲涼低回的情緒,唱詞典雅,以唱功見長,過去多演於堂會。此外,尚有3種曲調綜合運用的平講伬本。1950年以後,創作瞭不少現代曲目,有影響的作品有《紅色三兄弟》、《錦繡河山》、《一幀照片》、《思歸》等。同時,還整理演出瞭一些優秀的傳統曲目,如《思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