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梵文是PrākJṛta,是對梵語雅語而言。雅語是一種單一的語言,而俗語則隨時代和地域而異,是一組五花八門的語言或方言。文學上的俗語可以分為兩種:一、在梵語作品主要是戲劇作品中的俗語成分;二、完全用俗語寫成的文學作品。

  在古代印度戲劇中,高級種姓、男主人公、國王、婆羅門、貴族等說梵語;而根據文藝理論著作的規定,尼姑、王後、大臣之女、妓女也可以說梵語。但在流傳下來的劇本中,女子隻說俗語。醜角雖然是男人,而且是婆羅門,但但也隻準說俗語。

  用俗話寫作文學作品,歷史悠久。這些作品大體上有四類:抒情詩,戲劇,史詩和用詩或散文敘述的故事。

  在印度文學史上,用俗語寫抒情詩比用梵語寫的為早。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還沒有用梵語寫的宮廷詩,用俗語寫抒情詩反而受到大力鼓勵。最早的一部俗語抒情詩是哈拉的《七百詠》,是使用被稱為最優秀的俗語摩訶羅濕特裡寫成。其中最古老的詩篇可能產生於公元2世紀。耆那教僧侶金月(1088~1172)的《語法》中還保留瞭一些俗語的詩歌。

  古代印度有少數劇本完全用俗語寫成。現在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個劇本,即王頂的《樟腦球》,寫成於9至10世紀。

  俗語史詩中最為著名的是《羅波那伏誅記》或《架橋記》,傳說出於迦梨陀娑之手,但不可靠。

  《偉大的故事》,作者德富原用俗語寫成,11世紀後失傳,現存三個梵文改寫本:(1)月天的《故事海》;(2)安主的《大故事花簇》;(3)覺主的《大故事詩攝》。

  廣義的俗語還應該包括阿婆佈朗舍在內。從印度語言發展史來看,阿婆佈朗舍是從古代俗語向近代印度語過渡的語言。耆那教徒特別喜歡用阿婆佈朗舍寫作宣揚耆那教的詩歌。金月在他的著名《語法》一書中保留瞭一些阿婆佈朗舍的詩歌。

  

參考書目

 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Leipzig,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