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阿拉伯、波斯諸民族用波斯文寫作的文學。11世紀伽色尼帝國時期,中亞許多著名詩人隨同突厥蘇丹馬哈穆德遠征,先後來到印度。他們紛紛獻詩讚頌蘇丹的武功,出現瞭以征服印度為題材的最早一批詩歌。前期著名的詩人有溫素裏、法魯希、曼努吉赫裏,後期有艾佈·法拉傑·魯尼。魯尼生於拉合爾附近,他的詩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代的散文作傢達達·甘吉巴赫希·阿裏·哈吉維裏(?~1071)也是拉合爾人,著有蘇菲派宗教經典《奧秘真諦》。12世紀上半葉,詩人奧斯曼曼·穆赫塔裡曾摹仿《王書》創作詩集《帝王本紀》。詩人馬蘇德·薩阿德·薩勒曼(?~1122) 的頌詩含有印度民歌的成分。

  13世紀,突厥王朝在德裡建都,印度波斯語文學的中心轉移至德裡。這時著名的詩人希哈佈丁·巴達尤尼著詩千餘首,宣傳蘇菲派的教義,從此宗教哲理詩在印度廣泛流行。詩人阿米杜丁首先寫對話體詩集《劍與筆》以及《獄中詩抄》。詩人阿密爾·霍斯陸(1253~1325)仿效內紮米的《五卷詩》的詩體格式創作瞭一部《五詩集》,包括《聖光普照》、《西琳與霍斯陸》、《萊伊麗和馬季農》、《伊斯坎德爾寶鑒》、《八仙園》,影響深遠,後世有許多追隨者。他的摯友哈森·德赫勒維(1253~1327)擅長抒情詩,撰有名篇《情歌》,被稱為“印度的薩迪”。

  14世紀,印度穆斯林對印度古代文化遺產發生濃厚的興趣,有許多古文獻被譯成波斯文。謝赫·齊亞烏丁·納赫夏比(?~1350)依據印度古代文學著作《鸚鵡故事七十則》創作《鸚鵡傳》。加齊·查希爾·阿赫默德擅長描寫四季景色。婆羅門詩人丁格爾專意摹擬阿密爾·霍斯陸的詩體。到14世紀末葉,圖格魯克蘇丹政權漸趨衰敗,帖木兒的入侵使德裡遭受一場浩劫,印度的波斯語文學亦未能幸免於難。

  15世紀,印度波斯語文學在克什米爾、古吉拉特、信德、德幹、比賈佈爾、弋爾康達、孟加拉等地有所發展,都帶有地方特色。詩人有阿赫默德·克什米裡、尤特巴特、加姆·朱納·傑瑪利等,詩歌作品普遍帶有蘇菲主義的色彩。

  16、17世紀,莫臥兒帝國建立,一度衰微的穆斯林文化又得以復興,印度波斯語文學又得到發展。初期詩人有巴佈爾(1483~1530)和拜拉姆·汗 (?~1561)。阿克巴王朝時代,文學藝術欣欣向榮。著名詩人有克紮裡·麥什哈迪(?~1573)、卡西姆·卡希(1463~1581,有詩集《散花集》)、費濟(1547~1595,有詩集《時代中心》與《蘇來曼與巴勒凱斯》)等。此外,還有烏爾菲·希拉濟(?~1590),他的抒情詩深受印地語詩人格比爾達斯的影響。

  17世紀有不少卓越的詩人和作傢,如:努魯丁·朱胡裡(?~1615),他擅長描繪德幹的自然景色,以《散文三篇》著稱。塔利佈·阿姆利(?~1627)著有《查罕傑王本紀》。阿佈·塔利佈·卡裡姆著有《詩全集》和《沙·賈漢本紀》。穆赫辛·法尼(?~1670)以他仿《五詩集》詩體的詩集《酒傢》、《影響的根源》、《愛撫與哀求》、《七星座》聞名。達拉·舒古赫(1615~1658)譯《奧義書》,著詩集《甘醇集》。作傢金德爾·潘(1575~?)寫有散文《書簡》、《四草原》和一部《詩集》。女詩人馬赫菲·澤卜尼斯(1639~1702)以抒情詩見長。貝迪爾詩派領袖、蘇菲詩人貝迪爾(1644~1720)著有宗教哲理詩《偉大的海洋》、散文集《思想精髓》和《四元素》,具有現實主義因素,代表作《唯識篇》頗有影響。

  18世紀,莫臥兒帝國開始衰落,印度波斯語文學亦隨之一蹶不振。英國統治印度以後,英語代替波斯語成為官方語言,各地區民族語言文學已經蓬勃發展,烏爾都語文學逐漸取代波斯語文學在穆斯林中間的地位。這時波斯語文學中值得一提的是密爾·阿利謝爾·伽尼(1727~1789),他著有散文集《春天的花園》和《詩集》。阿爾祖·汗(1689~1756)撰寫瞭波斯文學史《珍品集》,另著詩集多種。19世紀有抒情詩人米爾紮·迦利佈(1797~1869),他用波斯文和烏爾都文寫作,除歷史、語言著作外,著有《詩全集》、《散文全集》等。他的抒情詩比喻巧妙,富有魅力。20世紀有伊克巴爾(1877~1938)用波斯文和烏爾都文寫作,著有波斯文詩集《東方的信息》、《波斯雅歌》、《永生集》、《漢志的贈禮》等。他的獨具一格的詩體開創瞭伊克巴爾詩派,頗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