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語言稱為梵語,意思是文雅的語言,和比較接近各地方口語的種種“俗語”相區別。梵語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後起的規範化的梵語。從古至今有用梵語寫成的大量文學作品,但在12世紀以後梵語古典文學逐漸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幾百年間,各種地方語言的新文學興起,已經取代瞭梵語文學的地位。

  梵語文學根據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也大體符合三個發展時期,即吠陀文學、史詩往世書文學和古典文學。

  吠陀文學 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所用語言較古典梵語為古老,語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這些文獻並不都是文學作品,有不少是記錄上古時期的巫術、宗教、禮儀、風俗、社會思想、哲學等活動的文獻。最古的集子名為《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保存瞭一些優美的古詩。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書”,已發展瞭散文文體。更晚的《森林書》和一部分較古的《奧義書》,以及各個傳授“吠陀”的學派所撰寫的文獻和各種《經書》中,文學作品不多,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最晚的著作所屬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至4世紀。

  史詩往世書文學 這一類型的文獻基本上用的是古典梵語,時代約從公元前幾世紀至公元後幾世紀或更晚。這些主要是作為歷史文獻的用詩體(有的附散文)寫的典籍,包含瞭不少文學成分。“史詩”是現代習慣的說法,指所謂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往世書”是印度傳統的名稱,指18部稱為“往世書”的典籍。另有18部小往世書的時代更晚。18部往世書基本上用詩體,文體格式同《摩訶婆羅多》一致。《羅摩衍那》則不相同,用的詩律雖然基本上也是“頌”(音譯輸洛迦)體,但比較謹嚴、完整,是一部文學創作,在印度傳統中被稱為“最初的詩”,詩(文學創作)的鼻祖。《摩訶婆羅多》盡管有英雄人物和一個連貫的故事,也不乏文學性質的成分,有的部分還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但是全書其他內容的份量超過純文學成分,成為往世書類型的著作。這些著作可以作為廣義的文學,包括以文學體裁和形式撰寫的歷史、宗教、哲學、風俗習慣規定等;但嚴格說來不能全部都算文學。這些在印度歷來都被認為僅次於吠陀的聖典。

  古典文學 是從公元前後一段時期開始,至公元12至14世紀衰落,其中比較發達的文學類型是詩和戲劇,而散文作品流傳較少,甚至論述文學和修辭理論的書也用詩體。散文形式的著名小說在文體上類似中國的駢儷的賦,被認為無韻律的詩。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雖用散文文體,但也包含詩體的歌訣。隻有以註疏形式出現的論文發展瞭說理的散文。

  現存的古典梵語文學作品中,年代最早的是公元初期的馬鳴的詩、劇和散文。另有一些戲劇可能也屬於這一時期,但其作者是否跋娑還未十分肯定。戲劇《小泥車》的年代及其作者首陀羅迦所屬的時代也無定論。從這些早期作品看來,文學的語言和類型、格式都已經相當成熟。總結戲劇的理論與實踐的巨著《舞論》的年代大約不晚於公元初期;從其內容看來,當時音樂、舞蹈、戲劇、詩歌都已發達。比它們更早的同類文學作品至今還未發現。在我國新疆發現的馬鳴的戲劇殘卷和他的《佛所行贊》一詩(已有漢文和藏文譯本),現在仍然列為梵語古典文學的最古作品。這樣成熟的作傢和作品決不可能突然出現。從佛教早期的經典以及較早的雕刻等文物來看,在公元紀元之前印度已有豐富的文學,可惜未能流傳下來。

  現在流傳作品較多的古典文學全盛時期是在公元後一千多年內。最著名的詩人、戲劇傢迦梨陀娑和他的戲劇《沙恭達羅》已蜚聲世界。他的敘事長詩《羅怙世系》和《鳩摩羅出世》以及長篇抒情詩《雲使》也都是梵語中同類作品的典范。長篇敘事詩被稱為“大詩”,流傳有幾部著名的作品。格言式的小詩很發達,在史詩中已有不少格言詩、句,後來出現更多的類似作品,其中最流行的是署名伐致呵利的《三百詠》。此外有頌神的小詩集,有寫艷情的小詩集如阿摩魯的《百詠》,而傳為迦梨陀娑所作的《時令之環》也屬於這一類,還有關於政治和倫理的短詩集。

  古典戲劇中除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之外,著名的還有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是描寫民間世俗生活的傑出作品。薄婆菩提的三部戲劇在印度傳統中與迦梨陀娑的戲並列,但兩人的風格不同。毗舍佉達多的《指環印》和婆吒·那羅衍的《結髻記》是描寫政治鬥爭的戲劇,各具獨特的風格。

  長篇小說不十分發達,現存最著名的是波那的《迦丹波利》和《戒日王傳》以及檀丁的《十公子傳》,都不是全本;還有蘇般度的《仙賜傳》。這些小說都過於重視修辭。

  說故事的書在梵語文學中很發達。吠陀文獻中已有一些傳說故事,巴利語文學中有許多佛本生故事,佛教的一些經典往往利用一些故事作為宣傳手段,也有專集如《百喻經》。梵語古典文學中也有故事,著名的有《五卷書》,是寓言故事集,其中有大量的格言詩句,曾對東西方一些國傢的文學產生瞭影響。以詩體敘述故事的長篇作品《故事海》,據說是根據《偉大的故事》改寫而成。這是11世紀的作品,展示瞭古代印度社會的人情風俗的圖畫。還有《僵屍鬼故事二十五則》和根據《五卷書》改編的《嘉言集》也廣泛流傳。

  古代印度文學理論專著除講樂舞戲劇的《舞論》以外,還有傳統稱為“莊嚴論”的一類書籍。較早的是檀丁的《詩鏡》,曾譯成藏文,對中國藏語文學發生瞭影響。以後的重要著作有倡導“韻”的理論的《韻光》。為這部書作註並大加發揮的新護對後來影響很大。

  由於資料缺乏,梵語文學作品的年代和作者的生平很難考證,這幾乎是普遍的現象,對於理解梵語文學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困難。雖然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傢的古代文學中也有,但在印度更為突出。

  在大約12世紀的勝天的《牧童歌》以後,重要的梵語文學作品和作傢已很少。14世紀有綜合性的文學理論書《文鏡》,17世紀還有較著名的詩人兼詩論傢,但梵語文學已衰落,已產生不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書目

 金克木:《梵語文學史》,北京,1980。

 A.B.Keith,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L.,1941.

 A.B.Keith,The Sanskrit Drama ,L.,1954.

 M.Winternitz,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v.1,New Delhi,1972.

 J.Gonda,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Weisbaden,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