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戲曲文物。位於廣東佛山祖廟前靈應牌樓的南邊,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初名“華封臺”。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為慶賀慈禧60壽辰,改名“萬福臺”。

  佛山祖廟戲臺為木構建築,形制精巧,華麗壯觀。平面寬12米,深11米,近於正方形;總高度20米。在戲臺的中間處,以整片鏤花貼金木雕屏分隔成前臺和後臺。後臺3面圍以磚牆。前臺臺前4根立柱,柱頂均飾鏤空木雕花芽子,中間兩柱間距很大,適宜演出。樑柱之上是卷棚歇山屋頂,,水腰瓦屋面,四簷飛翹如翼,簷脊飾龍獅等獸,簷角各懸銅鐘一枚,風搖鐘響,聞於遠近。前臺簷下嵌木雕封簷板,上刻5組戲曲人物故事,形象頗為生動。臺前邊柱上原有楹聯是:“頃刻馳驅千裡外,古今事業一宵中”,今已不存。臺下為室,供存放戲箱雜物之用。

  大雕屏是這座戲臺最精彩的部分。整爿雕屏分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置神龕,神龕兩旁各列木雕獅子一頭,所有人物、鳥獸及植物花紋,均極精細。下層正中是一組《曹操大宴銅雀臺》戲曲鏤空雕像,粗獷豪放,栩栩如生。其上是正書“萬福臺”3個大金字,周圍鏤以花紋圖案,兩側有篆書“傳來往事留金鑒,譜出高歌徹紫霄”對聯一副。對聯兩邊設“出將”、“入相”二門,為演員上下場所用;兩端又有“蹈和”、“履仁”二門,供樂隊和雜務人員出入。由於雕屏鏤工精細、敷金貼彩,使整個戲臺金光閃耀,璀燦奪目。

  戲臺兩側有長廊,長廊上面的觀樓,是達官貴人看戲的“官廂”。戲臺前面是用白色長條石鋪砌的廣場。戲臺、長廊和廣場構成一個整體,是清初戲臺中保存得較完好的一座。(見彩圖)

廣東佛山祖廟戲臺(萬福臺)